我校又一重大科技成果入选200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来源:科技处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3年02月17日 作者:阮丽君 周鹤林
200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已于2003年1月20日揭晓,由我校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邱冠周教授主持完成的“我国铜矿生物提取专属菌种选育及提铜产业化应用”项目经过激烈角逐,名列第四胜出,成为自1998年评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以来我校第五项入选成果。迄今为止,我校累计入选项目数在全国高校中与清华大学并列第二,仅次于北京大学(7项)。
原生硫化铜矿的生物浸出是世界上未能解决的难题,与次生矿物不同的是,我国的硫化铜矿90%以上是难处理的原生矿,常规选冶成本为1.6万元/吨铜。发达国家由于拥有较易处理的次生硫化铜矿,其生物浸出提铜的生产成本为0.8万元/吨铜,全世界采用这种方法生产的铜已占总产量的25%。因此,我国铜工业如果不发展自己的生物提铜技术,一旦国外生物提铜的产量达到40%左右,我国的铜工业将无以为继,甚至面临崩溃的危机。被国家计委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的“我国铜矿生物提取专属菌种选育及提铜产业化应用”解决了这个难题,通过揭示浸矿菌种的分子遗传标志,不同能源基质下的不同浸矿菌种的氧化生理特性及界面作用的电子传递规律,发明了磁性矿质能源培育菌种等新方法,首次培育出对原生硫化铜矿专属性作用强的耐高温(75℃)浸矿菌种(国外报道65℃)。用选育出的菌种浸出原生硫化铜矿,电铜(99.999%)的生产成本为6000元/吨铜左右,低于美国等国外次生铜矿产铜的生产成本,更远远低于国内常规选冶(方法)产铜的生产成本,并且电铜质量优于国外产品。
此次入选的其他9项分别是:吉林大学的“原始被子植物新类群----‘古果科’的建立”,清华大学的“连续碳纳米管长线及其应用”,石油大学的“中国复杂区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理论与技术”,北京大学的“人类细胞衰老主导基因p16作用机制及其负调控”以及“利用DNA微陈列芯片研究拟南芥光调控发育过程”,北京科技大学的“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制氧供氧系统研制与应用”,中山大学的“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海军工程大学的“交直流电力集成双绕组发电机系统”,东华大学的“舱外航天服外层防护材料研究”。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组织评选,每年举办一次。该评选活动从1998年开始,迄今已评选了五届。在前四届评选中,我校已有“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克隆神经性耳聋疾病基因”、“铁精矿冷固结球团煤基直接还原新工艺”、“流场法探测堤坝渗漏及汛期管涌研究”、“铝合金超常铸轧技术与设备”等四项成果榜上有名。五届评选,我校五项成果入选,充分展示了我校优势学科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实力,同时对推动我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