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首例心肺联合移植在湘雅二医院成功
来源:湘雅二医院党办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3年10月14日 作者:吴日明、陈艳
昨天,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胸外科病房看到,20多天前在该院成功接受心脏和肺同时移植的高风险、高难度手术重获新生的年轻人,正高兴地与医务人员交谈,表达重获新生后的喜悦。
年仅20岁的青年郑某8年前活动后感心悸、气促,近五年来症状日益加重,并出现嘴唇青紫,手指、脚趾呈杵状,体力活动受限,年仅20岁的他基本不能参加体力劳动。曾在当地医院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今年9月10日来湘雅二医院求治,经心脏彩色超声等检查,发现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造成严重肺动脉高压(艾森曼格综合症),医院立即组织了全院大会诊,专家们全面讨论分析后一致认为患者的心功能及肺功能已极差。如不及时手术,他将在短期内死亡,而单纯进行心脏移植或肺移植均不能挽救他的生命,惟一的办法是心肺联合移植。专家们果断决定为患者进行心肺联合移植。
一个由心胸外科、呼吸科、心血管内科、移植中心、麻醉科、检验科、药剂科、免疫科、输血科、病理科、超声科、放射科组成了相应手术组、术后监护组、医技支持组;医疗、护理、后勤部门等组成保障服务组,全力为移植手术做保障。
术前,专家组成员多次进行讨论,制定出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及术后监护、治疗与预防并发症的各种措施。9月20日,万无一失的准备工作后,由胸心外科专家、麻醉专家30多人密切协作施术。他们采用了先进的心肺保护技术,通过建立体外循环,切除病心、病肺等步骤后,一次到位地接上了一个健康的心脏及与其相连的大血管、肺及气管。经过近3个小时的奋战,心肺联合移植手术顺利完成。开放血供、复温等步骤后,不到40分钟,移植心脏开始复跳,患者血压稳定。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显示心肺移植成功。下午2时30分病人由手术室送往心胸外科特别监护病房。约一小时后,患者就清醒过来。
手术后,医护人员对其进行了精心治疗和护理,24小时监护,每天生化监测、循环功能、呼吸功能、支纤镜、胸片等检查项目多达20多项,发现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手术后容易出现的肺部感染等,促进了患者顺利恢复。术后38小时顺利拔除气管插管,恢复自主呼吸,呼吸平稳,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移植肺及支气管吻合口愈合良好,呼吸平稳。心脏彩超检查,心脏有关指标与正常人相同。患者神志清楚,拔除气管插管2小时后,患者开始进流食、香蕉。
截至目前,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各项生命体征均已如常人,与人交谈时轻松自如,有效地控制了排异和感染现象。血压、心率、呼吸等各项生命体征均正常,正在进一步康复中。
据该院心胸外科主任胡建国教授介绍,心肺联合移植手术是治疗心肺终末期疾病的唯一有效方法,也是世界医学界公认的高风险、高难度的手术,该手术的成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我省还是第一例。其关键难点在于:一是供体心、肺的保护难度极高;二是人体对外来器官的排斥反应。由于心脏和肺两大器官的排斥反应可能不同步发生,加之肺的急性排斥反应有时临床表现又难以察觉,监测和对症治疗难度大。而肺部又是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唯一重要脏器,术后易感染,给术后患者长期生存带来极大难度。心肺联合移植手术成败的关键在于:术前要严格掌握移植的适应症,选择好供心与肺;手术中要防止难以控制的大出血;预防膈神经损伤性麻痹;防止气管吻合口裂开。术后除严密监护,促进心肺功能恢复外,主要是控制感染和抗排斥反应。
湘雅二医院胸心外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每年完成体外循环手术千余例,成人及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冠状动脉搭桥等手术成功率高,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成功地完成了湖南省新世纪第一例心脏移植术,目前患者情况良好,已健康生存1000余天。此次心肺联合移植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湖南省胸心外科手术的新突破和离体心肺保存技术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