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矿生物提取的基础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
来源: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4年03月16日 作者:朱忠平
近日,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获悉,由我校副校长邱冠周教授主持的跨采矿、矿物加工、冶金和生物工程四学科“硫化矿生物提取的基础研究”项目获得2004年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360万元资助(批准号:50321402),成为我校首次获此项基金资助的群体,也是湖南省首个获得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的团队。
创新群体科学基金是为稳定地支持基础科学的前沿研究,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00年开始试行设立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国内以优秀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科学家为骨干的研究群体,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在国内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自这一资助计划启动以来,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高度重视,踊跃参与竞争,目前全国已有76个研究群体获得资助。据悉,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采取弹性资助方式,即首次资助3年,每年资助120万元,以后视项目完成情况滚动支持,最长可支持9年。
“硫化矿生物提取的基础研究”项目创新研究群体以我国自行培养的第一位矿物加工工程博士邱冠周为学术带头人,群体有“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其中2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首批入选专家1人、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3人、教育部振兴行动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奖3人、重点骨干教师7人,是支撑我国矿物原料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的核心队伍,平均年龄41岁,被国外学者评价为“长沙学派”。
近十年来,研究群体将矿物加工工程的功能进行了深度和广度的拓宽,形成了以资源加工为核心技术的汇流型、研究型学科,在矿物资源环境友好高效提取的基础研究中,研究开发矿物资源高效分离提取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将传统选冶技术中的高温、强酸碱的苛刻工艺转化为反应温和、环境友好、能耗降低、流程缩短的一体化新技术。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发展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已建立了较完善的矿物加工理论体系,包括复杂多金属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理论及技术、矿物资源生物提取理论、直接还原新理论、颗粒间相互作用理论与细粒浮选技术、浮选溶液化学理论、矿岩致裂与散体动力学等,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矿物资源特点,开发了多项关键创新技术,为我国原料工业的降低成本及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作出了贡献,系列研究成果在1999年硫化矿浮选电化学国际会议上,美国科学院院士P Somasadaran院士认为该学术梯队的研究成果“不但在中国是一流的,在世界也是一流的”。
“硫化矿生物提取的基础研究”项目,针对我国矿物资源特点及其开发现状,拟开展的研究包括具有良好生长性能和金属浸出能力的原生硫化矿专属菌种选育、耐高温、高毒性离子抗性菌种选育的基础研究、生物浸出过程的强化、生物浸出速度的提高以及浸出液中金属离子的净化等基础性研究,将为我国低品位难处理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开辟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