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肿瘤研究所鼻咽癌易感基因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校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4年03月17日 作者:郭小清
3月15日,对我校肿瘤研究所和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来说是值得庆贺的日子。国际肿瘤研究领域中权威刊物《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 IF=8.3)发表了该室学术论文《鼻咽癌易感基因区域定位于染色体3p21区域》,并作为重点推荐导读(Highlight)文章,标志着以学术带头人李桂源教授为首的专家学者,在鼻咽癌遗传易感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最终攻克鼻咽癌奠定了坚实基础。
鼻咽癌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并不常见,仅高发于东南亚国家。全世界大约80%的鼻咽癌发生在中国,其中绝大部分患者集中在南方的广东、香港、广西、湖南、福建和江西等省、区,故有“中国癌”之说。据湖南省鼻咽癌综合考查报告统计,我省鼻咽癌占全省癌死亡人数的6.29%,居全国第四位,每年全省约有2000多人死于鼻咽癌,每年给湖南省带来十多亿元的经济损失。而全国每年鼻咽癌新发病人数超过一万五千人,且又好发于青壮年。在临床方面,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效果非常关键,早期发现的鼻咽癌患者治疗效果好,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60-90%,而晚期发现患者五年生存率只有20-40%。然而十分遗憾的是,大部分鼻咽癌患者首次到医院就诊时即已到了晚期,令医生爱莫能助,真可谓“时间就是生命”。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李桂源教授在他的导师潘世宬教授、姚开泰院士等的指导下,根据湖南省103个县(市)48,812,700人群鼻咽癌普查资料和鼻咽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成果,他们提出了鼻咽癌发病的易感性假说,也就是说鼻咽癌的发生与遗传有很大关系,提示有特定的基因即易感基因影响鼻咽癌的发生。
克隆鼻咽癌易感基因,关键是要准确定位易感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的区域。李桂源教授与他的同事们在研究过程中深入到湘西等边远山区,采集鼻咽癌家系DNA进行分析、筛选、鉴定。终于,在国际上首次在人的3号染色体短臂3p21区域以极小的遗传距离定位了一个鼻咽癌易感基因区。国际《癌症研究》杂志的编辑认为这个工作为今后克隆鼻咽癌易感基因奠定了基础,为揭示鼻咽癌发病机理,鼻咽癌的预防、临床诊断并最终研发出治疗鼻咽癌的新型药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分子遗传室是国家“863”、“973”、“十五”攻关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承担单位,他们的工作重点始终是围绕着鼻咽癌的病因发病学,特别是对鼻咽癌易感基因的分离与鉴定。在此之前,他们已克隆了多个与鼻咽癌发病密切相关的基因,进行了系统的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发现这些基因在转录调控、细胞周期、细胞黏附中具有重要作用。该室从无到有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基因功能研究平台,顺利地实现了早两年提出的由结构基因组学向功能基因组学的转移。“这次转移是整个生命科学领域都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李教授说:“通过由结构基因组学向功能基因组学的转移,我们有机会与国际同行站在同一层次交流。”所以当他们关于基因功能研究的工作在2003年9月至2004年3月的时间内,先后在国际知名期刊《Gene Chromosome & Cancer》(基因、染色体和癌症,影响因子4.3)、《Journal of Gene Medicine》(基因医学杂志,影响因子4.8)、《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细胞生理学杂志,影响因子4.3)上发表时,他们并不感到惊讶。李教授说,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是他们多年的梦想,但是找到鼻咽癌易感基因才是他们最大的梦想。既然有了很好的开头,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实现最终的梦想。李桂源教授正带着他们的学术梯队朝着这一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