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离退休老同志“七一”前夕话延安
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4年07月02日 作者:郭美玉 恽顺芳
“七一”前夕,离退休工作处召开赴延安参观的离退休老党员延安精神学习座谈会,还特邀了1938年赴延安、在延安工作了8年、现年92岁高龄的老八路府廷镇同志参加。
老同志们回顾了在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奋斗、浴血奋战的经历,畅谈了革命理想,温习了党的三大作风,对老区延安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感欣慰。
随兄恽代英碾转赴延安的恽顺芳老战士回忆了在革命领袖身边学习和工作的幸福时光。她回忆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七大、毛主席去重庆谈判,延安整风运动、反对本本主义等亲身经历的许多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回忆那如歌的艰苦岁月。她说,那时延安的生活非常困难,住窑洞,吃小米,吃黑豆,每天发一杯水,洗脸嗽口还浇树。延安苦,前方的将士更苦,大雪纷飞,还穿着单衣。为了支援前方,他们都动员起来,缝衣制被送军粮,上山割草挖野菜,官兵一致同甘共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生活非常愉快,一点不觉得苦。
田士威老战士回忆了随部队在延安战斗的情景,1943年年底,358、359旅奉命开辟南泥湾,揭开了大生产运动的序幕,直到1945年6月,七大前夕下山,奉命南下。毛主席在延安机场接见大家时的讲话言犹在耳,毛主席说,南下就靠你们的两条腿了。田老和他的战友们就是凭着坚强的革命意志,凭着不屈不挠的延安精神,凭着两条腿越过黄河,跨过长江,南下抗击日寇,消灭蒋匪,解放全中国。
府廷镇老战士说,我想回延安,但年纪大了,去不成。但我永远怀念延安,怀念延安精神。他深情地回忆了1938年5月,第一次在抗日军政大学聆听毛主席的讲课,主席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到抗大来,抗大的作风是什么?抗大的作风就是三句话,八个字:“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核心的东西就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抗大的作风就是延安精神,就是党的优良作风。
会上,武暨文、周九卿、王守钧、耿国才、郭树杞、郭振兴等老领导都畅谈了自己的感受,有的还赋诗赞颂延安精神。老同志们说,参观革命圣地延安,圆了我们六十年的梦想,更感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更感到在党的关怀下,我们的晚年生活幸福美满。更感到在改革开放的时期,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不能丢,延安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发扬光大。
附:
怀 念 延 安
(恽顺芳)
宝贵的时光如流水般的走过,60年前延安对我的抚育,我从来没有忘记。离休后更想找机会回延安看看,重温延安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学习延安在改革开放年代里的发展变化。
这次在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的关怀下,组织身体尚允许的部分老同志去延安参观学习,我高兴极了,有幸实现我的梦想,踏上了魂牵梦绕的回延安的征程。
1943年,我随哥哥恽代英到延安,在党中央、毛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身边学习、工作,我感到格外的高兴和幸运。当时延安生活虽然十分艰苦,但那种革命的气氛、同志的真诚、领导的亲切和关怀,使我特别的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温馨。我参加了整风学习、大生产运动、学习了中共“七大”文件和毛主席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也参加了欢送毛主席赴重庆谈判及兴高采烈地迎接毛主席胜利归来的盛会等等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活动。党的培养,延安的锻炼,使我树立了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信念,并且影响和指导我的一生。
这次回延安看到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深感党的政策好,延安旧貌变新颜,过去延安城的新市场不见了,矗立了一片高楼大厦,过去在山上的窑洞延安大学也早已迁下了山,成为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过去过延河是脱鞋涉水而过,涨大水时两岸就不能通行,现在有了美丽的延河大桥,只有那永放光辉的宝塔山还是巍巍耸立在清凉山上。在农村开发了大量的水果园,尤其是苹果园处处可见,还有红枣、石榴等特产,不仅畅销国内,还有出口创外汇。
倘佯在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和中共七大旧址,我仿佛又看到老一辈革命家,他们就是在这些土窑洞里点着小煤油灯,呕心沥血,运筹帷幄,为解放全中国操劳;仿佛又看到延安人民在过去艰苦的岁月里为人民子弟兵缝衣、做鞋、送军粮,不辞劳苦,解放全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祖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延安人民同样在艰苦奋斗奔小康。
延安,我永远怀念您,真有忆不完道不尽的延安情怀。
二00四年六月
贺新郎●回延安
(田士威)
五十九年后,
有机再次回延安,
心想梦圆。
四三年底奉命令,
部队顿时西移。
渡黄河上延安。
此行何意怎猜得?
休整、补员和大生产。
全将士,心德齐。
放松七天请看戏,
各连补员百余几,
兵力足齐。
开荒人平二十亩(注),
耕一余二是核心,
播种之后建营房,
冬季陈兵比高低,
烧炭割漆是副业,
七大前,下山去。
延安在腾飞,
旧址新貌识不得,
不破不立。
"丰足"工具成记忆,
旧土窑洞剩无几,
古城高楼拔地而起。
交通车辆满街跑,
油塔高耸,经济繁荣。
月收入,数千几。
二00四年六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