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可龙院长谈“化学与创新”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5年04月14日 作者:关吉芸 通讯员:彭慧敏
“感谢大家给了我一个上台讲课的机会!”4月12日下午,在“中南大学首届院长论坛”之化学化工学院篇上,该院院长黄可龙教授在结束自己的主题讲座“化学与创新”时如是说。而后,台下听众则以热烈掌声报以黄教授的精彩演讲,同时也说明了又一期院长论坛的举办成功。
“中南大学首届院长论坛”旨在展现院长精神面貌,浓郁校园学术气氛,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拓展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本次论坛是本学期第二场,即总第五期院长论坛。由校团委、校研究生会、校文化素质中心主办,化学化工学院研分会承办。当日,校团委负责人,各二级学院研究生分会主席,及该院部分老师、硕士、博士研究生到场参加了论坛。
在讲座中,黄可龙教授主要从化学的定义、21世纪化学的几个突破口、21世纪化学学科的发展及其交叉学科等方面细致讲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分析透彻。中南学子再次饱尝学术大餐。
“化学研究什么?”
黄教授在开讲前,就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化学研究什么?”,以引述出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原子、分子片、结构单元、分子、高分子、原子分子团簇、超分子、生物大分子、分子和原子的各种不同维数、不同尺度和不同复杂程度的聚集态和组装态,直到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的合成和反应,制备、剪裁和组装,分离和分析,结构和构象,粒度和形貌,物理和化学性能,生理和生物活性及其输运和调控的作用机制,以及上述各方面的规律,相互关系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化学的内涵随时代前进而改变,19世纪恩格斯认为化学是原子的科学,到20世纪人们认为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黄教授随后举例:在这100年中,在《美国化学文摘》上登录的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分子和化合物的数目已从1900年的55万种,增加到1999年年底的2340万种。可见化学制造新分子、新物质之快之多。
21世纪化学将在哪突破?往哪发展?
基础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也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其核心就在于创新。作为基础学科的化学该如何创新呢?在谈到21世纪化学的几个突破口,黄教授认为多层次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将会成为化学家关注的重点之一,注重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研究,将会开辟一个全新的化学研究空间,给化学科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此外,他还对化学生物学、纳米化学、绿色化学等加以阐释。
“预计其发展的特点是各学科纵横交叉解决实际问题。即化学学科的自身继续发展和与相关学科融合发展相结合; 化学学科内部的传统分支继续发展和做为整体发展相结合; 研究科学基本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黄教授同时就21世纪化学学科发展的方向做了预解。
以实例谈化学创新与交叉学科
在提及能源科学中的化学问题,黄教授以各种高效换能器(特别是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氢能利用问题及各种再生能源为例说明;在生命和医药科学中的化学问题方面,举例如:中药现代化,药物设计、合成和开发应用,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的合成等;生态环境科学中的化学问题,黄教授举例如:环境元素的循环,有害化学物质的控制和治理,以“原子经济”和“零排放”为目标的绿色化学和化工等;而信息科学中的化学问题,又如:高效的光纤通信材料,高效的光贮存材料,分子芯片及分子计算机。
举办方在讲座结束后,还特意安排了访谈环节。黄教授在此环节中,就生物燃料电池,国外学习、科研产业化等提问进行了一一解答,并特别就“研究生选题”的相关疑问作了细致回答。
本次论坛于下午五时结束。
人物简介:
黄可龙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留学回国人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现任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中南大学功能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固态离子学会理事,《化工学报》编委,湖南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应用无机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先进材料与制造专家组专家。主要从事:信息功能材料化学;固态组合化学与材料设计;生物医药纳米制剂及其关键材料化学以及半导体和微电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1999年-2000年作为客座教授在德国Munchen工业大学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项;国家“863”高技术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教育部、湖南省重点科技项目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9项。近年来,在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科研论文110余篇,其中50多篇被SCI、EI等国际检索刊物所收录;出版专著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