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著名国际法学家梁西教授来我校讲学

来源:法学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5年06月14日 作者:房振群

6月13日,我国著名国际法学家、中国“国际组织法”的奠基者和创始人、82岁高龄的梁西先生来我校讲学,当晚在校本部科教南楼负一层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了一场题为“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与否决权制度”的讲座。就当前国际关系中热点问题之一——联合国及其安理会改革,梁西教授本着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引用大量史实、例证,提出了诸多富有创见的观点,为现场师生上了一堂精彩绝伦的时事宣讲课。

梁西教授首先从联合国长达半世纪的风雨征程讲起,介绍了联合国从创立至今所走过的六十年风雨路程。他指出,在“二战”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联合国,经历了一个很长也很残酷的“冷战时代”,经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柏林墙倒塌”和“苏联解体”两件大事,进入“冷战后时代”,又经过本世纪初的“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两件大事进入“一强多极时代”。联合国在不同国际形势中发挥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

关于联合国改革,梁西教授称之为“老、大、难”问题,即联合国改革问题由来已久、影响广泛、难度也较大。他介绍了自上世纪末至今年3月份以来,联合国历次改革文件的内容,并就其中的2004年联合国《16人小组报告》和今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的改革报告发表了个人看法。他认为,这两个报告对当前国际形势的观察是准确的,但有“大国主义”色彩之嫌,没有很好地顾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利益;对联合国改革采取强力推进的做法不符合联合国改革的宗旨。

在“安理会的改革为什么这样难”问题上,梁教授介绍了安理会在国际关系和世界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着重讲解了“否决权制度”,这也是当前联合国改革的一个核心性问题。梁教授的观点包括:安理会的否决权制度是一种少数可以抵制或阻止多数的权利;体现的是“大国一致”的表决原则;从否决权的性质看,它只能起到消极抵制的作用,却没有积极进攻的能力;在安理会的实践过程中,已形成一项习惯性规则:常任理事国的弃权票不产生否决效果;另外,否决权的行使与国际社会格局的发展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梁教授还以学者的视角对当前联合国改革做了学理上的估计。他认为,联合国改革有两种情况不可能出现:第一,当前日本、德国、印度、巴西等国希望成为有否决权的新常任理事国的愿望不可能实现;第二,国际上一些声音关于“取消常任理事国否决权”的呼吁不可能实现。他指出有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一些符合条件的国家成为有既定任期(但比现在非常任理事国任期长)、可连选连任、不带否决权的特殊的常任理事国。

在报告会的最后,梁教授还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关心的当前日本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等国际热点问题。

梁西教授是应我校法学院的邀请来校讲学的,报告会由法学院副院长刘继虎主持,200余名师生在现场聆听了梁西先生的报告。

人物简介:

梁西教授生于1924年,湖南安化人。1953-1982年执教于北京大学。从1983年起执教于武汉大学,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教授,博士生与博士后导师。兼任武汉大学文献信息中心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律顾问。梁先生是我国50年代大学教师中最早的兼职律师之一,曾多次出席最高人民法院与北京市法院重大涉外案件的庭审。1955年5月最高法院开庭审理“卡麦隆(L.W.Cameron)驾驶美机侵入中国领空”一案,他接受委托担任被告律师。此案在中美关系史上关系重大,举世瞩目。同时,梁教授还是我国的国际组织法专家,国内“国际组织法”新课程的最先创设者,是“国际组织法学”的奠基人。其有关国际组织的专著填补国内学科空白。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