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第二届“芙蓉杯青年翻译奖”揭晓

来源:外国语学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29日 作者:亦锐

近日,第二届“芙蓉杯青年翻译奖”评审结果揭晓。经过严格评审,最终43人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汉译英一等奖空缺)。其中我校研究生仲文明、杨阳等9人获奖。

“芙蓉杯青年翻译奖”是由我校外国语学院和《外语与翻译》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全国性翻译赛事。本届竞赛设英译汉和汉译英两个奖项。大赛共收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有效参赛译文363份,其中英译汉186份,汉译英177份。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吉首大学等高校还组织了师生集体参赛。

附一:第二届“芙蓉杯青年翻译奖”竞赛获奖名单

英译汉

一等奖

仲文明 男 24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二等奖

王文博 女 21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何 敏 女 28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三等奖

李丹妙 女 19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

陈浩晖 男 27 香港穆迪亚太有限公司

鄢宏福 男 22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王英策 女 21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优秀奖

邓文娟 女 23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李芸昕 女 24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英学院

唐 毅 男 27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王 璇 女 20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吕立松 男 2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钟 杰 男 20 四川内江师范学院外语系04级6班

童红明 男 20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欧阳赟 女 22 湖南永州市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

陈 坚 男 25 浙江上虞市浙江华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林庆群 女 25 Invospan Communications Consultant Ltd.

李光飞 男 20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

孙少华 男 27 河北石家庄市华北制药集团爱诺有限公司

戴光荣 男 33 福建工程学院外语系

潘旭敏 女 26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05级研

石庆明 男 31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汉译英

一等奖

空 缺

二等奖

杨 阳 女 26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胡文宁 女 22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

三等奖

李海军 男 28 湖南文理学院

王 峥 男 23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赵言东 男 20 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三系九队

吕立松 男 2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夏美丽 女 24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优秀奖

曾凯玲 女 2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金宏 女 24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梁 琳 女 22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

田晓燕 女 20 山东鲁东大学外语学院

李 璐 女 20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

姚登宝 男 35 长沙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严春宴 女 22 宁波雅乐文化艺术培训学校

覃 霁 女 20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文凯 男 25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徐建国 男 30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黄丽花 女 26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吴 峰 男 23 石家庄市解放军机械工程学院基础部

李昕燕 女 27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露萍 女 22 河北唐山学院外语系

附二:第二届“芙蓉杯青年翻译奖”评审委员会名单

杨寿康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资深教授

屠国元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语与翻译》执行主编

张柏然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克非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

黄振定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蔡新乐 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萧立明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张跃军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外语与翻译》副主编

韩景泉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外语与翻译》副主编

佘协斌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外语与翻译》常务副主编

贾文波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范武邱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评审组成员:

英译汉组:杨寿康(组长) 贾文波 范武邱 佘协斌

汉译英组:萧立明(组长) 张跃军 韩景泉 刘有元

评审委员会秘书:易奇志

附三:第二届“芙蓉杯青年翻译奖”参考译文

英译汉部分:

林 间 心 语(节选)

巴伦•沃姆塞尔

(集体讨论,贾文波执笔)

我来到这片林地是出于一种哀伤。21岁那年,我母亲因癌症去世,年仅48岁。母亲病故的过程漫长而又痛苦,病情时缓时急,尝试了各种疗法,希望一次次破灭,长期忍受着靠吗啡才能减

缓的彻骨疼痛。临终前六年,大部分时光就这样在医院进进出出。那些日子,我走在医院长长的油毡走廊上,与医生护士们聊天,从药物剂量谈到天气,从放射性化疗谈到棒球。任何不祥的预感都会有相应的方式排遣,这样,人们才会度过难关继续向前。

我坐在母亲床边,给她读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那是她最大的乐趣。她是安东尼•特罗洛普的狂热崇拜者。在特罗洛普笔下,那些牧师、贵族以及贵妇遗孀们貌似亲热却又各自算计的生活,都显得合情合理,然而,只要是人,总会有把事情搞砸的时候。不论是英格兰金秋的尘埃、贵重的家具、华美的服饰、名贵的珠宝这一类场景描写,还是书中那些弄巧成拙的可笑情节,都会让母亲开心不已。母亲饱尝了人生百味,却还想体验更多。她想去欧洲亲眼看看大教堂和牧师住所,呼吸那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空气。可如今,只能与病床、疗程为伍,与小说相伴相依了。

我与死神日夜为伴,它缄默无语却如影随形。不论是晨起刮脸,还是去汽车餐馆买汉堡,或是穿梭于大学课堂之间,我都感到死亡无处不在。在那种可怕的感觉中,看着母亲与顽疾的摧残苦苦抗争,我自己的一部分也随之走向死亡。这些可恶的癌细胞又知道些什么?多少个夜晚,亲亲入睡后我守坐在床边,因过度疲劳和悲伤而难以自拔!又有多少个夜晚,我茫然倾听着医院的嘈杂声、鞋履的拖沓声、金属轮床的碾动声,似乎想从中找出答案!

我来到这片林地是出于一种期望,期望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没有一丝电器的干扰——我渴望宁静与直面自然;我来到这片林地是出于一种遁世的冲动,想让自己归隐山林、销声匿迹。美国地域广袤,但仍有不少地方人居不多,我憧憬中的大地应该是田园亩亩而不是大楼幢幢;我来到这片林地是出于一代人的情素,我和妻子都是六、七十年代“回归土地”运动的成员,那是一股小小的时代潮流,我们向往着从未体验过的乡村生活;我来到这片林地是出于一种浪漫情结,想亲身感受天地之精华,体验星辰与风雨的自然真力;我来到这片林地是出于一种实用的想法,想学会自己照料自己;我来到这片林地是出于一种追求,作为一个都市犹太人,我情愿丢掉那世代相传、铭心镂骨的宗教文化遗训——对此我不觉愧疚——也要追求某种别样的东西,而绝不是我成长环境中沥青水泥铺天盖地的景象;我来到这片林地是出于一种渴望,渴望于树林中寻一清净之地潜心读书,“树”“书”相偕相成,乃天作之合。

人们一旦追寻动机的某一线索,却发现十之八九在自欺欺人。

* * * * *

我们在那片48英亩的林地上生活了23年,那是从一位老缅因州人手上买下的。他在30年代就置下了这笔产业,像买邮票一样,需要钱用就随时卖掉一块地。我们的生活可以说与电无缘----

没有通常的电源、电线、照明开关、水龙头、自来水管道、电烤箱、电吹风、抽水马桶、电烤炉,也没有缅因州供电系统每月下发的账单。每每与别人谈起我们的生活,总会有人率直地问,我们是如何用这种方式生活下来,靠的又是什么?一般他们都会把我们看作空想家一类的人,不用电器是为了论证西方文明的腐朽实质,或许还认为我们是反机械化自动化的后期勒德主义者,或是卢梭或梭罗思想的信徒,在他们眼里,我们定与那批假圣人为伍,生来就要对别人品头论足。

我从不责怪对我们下此臆断的人。任何事物超越了常规势必遭致各种非议。事实是,我们房子的位置,就在离电力公司认为适合架设电杆仅几百英尺远的地方。超出那段距离,用户就得签署合约并预交一大笔定金。可我们没那笔钱,当然不会有电供应。我们原可把房子建得离电杆近一些,那里就有大片路边空地,但那种理性的想法却从未进入我们的脑子,而其他方面的考虑,诸如美感、直观、质朴等等,却让我们把房子修建在现在的地方,一个早年盖过农舍的高坡处,那儿有一眼人工水井可以沿用。尽管前院会很快长成一片树林,但朝南的地方总算还有那么一块空地。以前租住在阴暗的公寓里,我们就盼望着室内阳光充裕。世世代代,人们一直过着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的生活,我们虽无此经历,但生性乐观勤劳的我们,这样的日子同样也过得下去。

刚住下时我们就说:“明年我们一定要有电,这种状况只是暂时的”。几年过去了,我们却习惯于使用户外厕所,用桶取水,用劈柴取暖,用铁盆洗澡,用煤油灯照明。刚来时我们有一个

小小的丙烷煤气炉,不用柴灶时就用它做饭。我们从不以纯化论者自居。实际情况是,我们喜欢上了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喜欢那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简单方式。我们并不奢望别人追随我们的生活方式,大部分美国人都坚信生活总会有进步,倒退似乎太显荒唐。尽管我们也热衷于获取物质,如手工工具、铁锅、牛仔裤、瓷花瓶等,但我们的生活方式,却多少能给世间这物欲横流的浊潮注入一泓清流。因此,一位朋友们说我们是“为十九世纪喝彩的啦啦队长”。

汉译英参考译文

Love in Heart

Death is the simplest natural law that nobody can evade. It is not to be afraid

of, for even a perfect play must end up with a curtain call. But a withering young

life touches me so much that it arouses my solemn respect for her!

Zhou Yue, a thirteen-year-old girl, lives at Leling of De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 village where golden dates abound. She used to enjoy a healthy and

active life as other happy children but a disease has snatched away all that she

used to have. It is leukaemia, also known as blood cancer. Partly because her

family could not afford the huge amount of medical costs and partly because there

was no similar type of marrow available for the operation, she has already missed

the best chance to be cured. As a bud withers so early, she will soon come to her

journey’s end, and that too soon. She persuaded her parents to contribute her

remains to the society in the hope that the anatomy of her body might help doctors

discover some treatments to cure the same disease in the future.

The news story was broadcast on Qilu TV of Shandong, on the evening of Nov. 27th,

2001. All the reporters were moved to tears, and so was I. “I know I cannot be

cured,” said Zhou Yue calmly. “ Since my mother was laid off her post, my family

live only on my father’s income, with which we can afford to buy food to last us

just more than ten days. So it all depends on the kind donations of the strange

uncles and aunts that I can receive the treatments. I can do nothing for them in

return now. But it would be a pity if my remains would be burned to ashes after my

death. I have made up my mind to contribute it to my country so that doctors could

cure the same patients in the future.”

At that time, she insisted that all the people present leave her ward except a

female reporter. She whispered to her ear: “Aunty, I know I shall be no more.

During the eight months in the hospital I have never cried before my parents, and

that would make them sad, I know. I have pretended to be firm before others but

actually I am seized with fear, the fear of having the beautiful world lost. Now,

it is my first cry…”

She shed tears. And the running camera recorded the whole scene.

She said she wished, before her death, to watch the sea, the reefs and the small

crabs below them.

It is reported that the TV studio received more than four hundred hot-line calls

after the TV program on the same night. People from Dalian, Weihai, Qingdao vied

to invite the girl to their places to satisfy her wish. But none of those can

delay Death from approaching her.

Why such a tremendous spiritual power lies dormant in such a young and fragile

soul that arouses every healthy person’s admiration and respect for her? Because

she has love in her heart, love for all. Maybe the modern medicine can never cure

her of her disease, and some day she would close her eyes at peace. However, her

beauty will live in our hearts forever!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