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解析社会调查报告----校团委学生科协举行“挑战杯”获奖者访谈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7年03月26日 作者:祝建 王帆

“升华杯”、“挑战杯”现已成为越来越多中南学子关注的话题,而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是许多同学选择的一种参赛方式。

3月23日下午,在第五届“升华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即将开始之际,校团委学生科协特邀两支优秀团队中的主要成员(吴晓林、牛磊、万国威)在立功厅接受访谈,与大家分享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的点滴经验,讲述鲜花和掌声背后的艰辛历程。以下是访谈的主要内容:

问:三位学长,当初是怎么想到要做社会调查的?你们又是如何组队和分配人力资源的?

牛磊(以下简称“牛”):我大二时就萌发要做社会调查的想法,对农村养老问题的共同关注使我们六个人走到了一起。

万国威(以下简称“万”):我们团队在大二正式成立,各位成员地位平等,不分主次,由于我们团队只有三个人,所以落到每个人肩上的任务都很重,但我们善于根据性格、性别和个人能力等因素合理分配任务,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时间换人力。

吴晓林(以下简称“吴”):我大一就萌芽了,志同道合使我们走到了一起,我们在团委批项目之前就对团队成员的选择进行了慎思,牛磊和另一个成员学术功底扎实并且任劳任怨,由于要深入当地调查,我们找了三个分别为长、株、潭地区的同学,他们既是翻译、向导又是调查员,同时我们团队有两名女生,这就使我们团队在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互补性。

问:在调查过程中,你们如何面对理论假设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牛:首先是调查的艰辛。我们的调查是在暑假进行的,记得当时有一户调查对象需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四十多度的高温并下着大雨使我们五个人都不愿前去,这时晓林二话没说,单独一人拿着资料就往雨里冲去,以此来给其他队员打气。然后是现实的严峻让我们于心不忍,我们走访的那些“五保户”几乎十年都没穿过新衣服,路上碰到头死猪那就是上帝的恩赐,病得严重也没钱看病只能等死。

吴:棺材,我发现几乎每户家里都放着一口棺材,他们生着的希望就是有一口棺材能让自己死后躺着,当你看到这种现象时,你会是什么感觉?

万:我们调查的对象是城市中收入最低,最没有社会保障的人群。对于低保户,我们主要是以情感人,他们因社会角色中断,从原先享受高福利到下岗失业,生活失去保障,内心拒绝我们的调查。但我们怀着很大的诚意,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真爱,就看我们怎样去耕耘。

问:有没有想过你们的调查会使这种现状有所改善?

牛:说实话,我当时不抱太大希望,因为我们没有分配资源的权利。但当看到领导给我们的答复时,我们终于有了一丝希望,我们感到我们的汗水没有白付出。

吴:昨天,看了赵本山的一个小品,里面提到“涛声依旧”,什么是“涛声依旧”大家都清楚。但有两个事实请大家注意:一)一个被我们调查过的老人因无钱看病就在我们调查离开八天后去世。二)我们调查过的一家养老院里,每个老人的生活费由我们调查前的四十元提高到了现在的一百二十元。

问:在这个调查过程中有没有想过放弃?

吴:做调查需要循序渐进着来,我们从一开始就有把我们的调查做好、做深刻的坚定信念。

万:说实话,个人想过,但我们团队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过,大家互相扶助、互相支持、互相进步。

问:工科生有可能做好社会调查吗?指导老师又起什么样的作用?

吴:完全有可能,以往“挑战杯”很多大奖都是由工科学生得到的,只要有毅力,对社会有责任感就肯定会做出成绩。

牛:指导老师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有些理论上的问题是我们发现不了的,老师的指导能使我们的调查更好的展开。

万:我谈谈我对做社会调查的一些经验和看法吧:一)虚心向老师和学长请教,学习。二)多读点书,不断充实自己。三)摆正心态,努力向现实靠拢,不要指望一步到位。四)尊重事实,用价值反映事实。

在提问环节,三位学长详细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包括:如何具备进行社会调查的动力,怎样抽样,在调查过程中怎样与政府打交道,怎样进行问卷的设计和材料汇总等许多具体操作问题。

整个访谈持续了近一个半小时,事后同学们纷纷表示从此次访谈中受益匪浅,给自己参加即将到来的第五届“升华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发。

相关链接: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在国家教育部支持下组织开展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权威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此项活动旨在全面展示我国高校育成果,激发广大在校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