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邀请欧阳友权教授解读互联网与传统文化热点问题
来源:文学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7年04月11日 作者:汤志国
近日出版的《光明日报》“热点问题专家谈”栏目,发表了该报通讯员周丹、记者马兴宇采写的《让网络成为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健康力量——访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的专访文章,邀请我校文学院院长、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化研究专家欧阳友权教授,就当前如何利用互联网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访谈共分三个部分:一是互联网作为当今时代极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体,它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二是如何看待百名学者在新浪博客上建立“乾元国学博客圈”,以扩大国学在年轻网民中的影响力问题;三是在利用网络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欧阳友权教授在访谈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只是纸面上的文字和博物馆中的陈列,更是千百年来融入到中国人骨血里的生存理念、生活方式和维系民族统一与延续的文化基因,是炎黄子孙的文化身份。我们需要确认这种文化身份,以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应该利用网络这个当今时代的“宏媒体”和“元媒体”来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对文化精神资源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甄陶,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引导广大网络受众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他们对于文化资源的分辨能力,从而避免盲目推崇和简单否定,让他们从“原典”中找到自己精神的“原点”。这对于利用古代文明资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承前”和“助推”的双重意义。欧阳教授还认为,利用网络媒体,特别是“乾元国学博客圈”的这样的网络聚焦方式,做一种公共空间的文化推广,对于扩大“国学”的影响力是积极有效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对内容的选择与引导,以及载体的平台管理与技术调控等问题。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给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便捷,但也可能带来一些始料未及的负面东西。因而在网络空间应倡导传统文化中的“自律修身”和“慎独养性”观念,提倡网络上的道德责任践履,防止网络行为中的滥用自由,放弃伦理责任和道德约束,同时还需要设立“数字牧场”的法律边界,在数字技术上添加完备的法律监管体系,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人类在高技术时代的精神家园,提高利用网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含金量,从而使网络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健康力量。
《光明日报》设立的“热点问题专家谈”是一个关注社会热点学术问题的特色栏目,它采取记者与专家对话的形式,报道我国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领域的理论新进展和新成果,每次邀请一个该领域的著名专家做引导性、前瞻性和学理性的学术访谈,以便从专家视角解读社会热点问题。近年来,欧阳友权教授及其所带领的学科团队,在网络文学与数字媒介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权威期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这次欧阳教授作为被邀请访谈的网络文化研究专家,是对我校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化研究的一种肯定,有效提升了我校文科学者在全国学术界的知名度。文章最后还介绍了欧阳友权教授近年来在网络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
相关链接:http://www.gmw.cn/01gmrb/2007-04/03/content_583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