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05方案”第一仗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7年06月18日 作者:唐夏
    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调研,制定并印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简称05方案),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05新方案”规定,高校本科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必修课。从2006级学生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实施。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情况怎样?记者近日走访了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
教师队伍重新洗牌:组建四个教学创新团队
    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98人,其中教授24人、博士导师11人、副教授42人。为了迎接新课程体系的设置,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教师队伍重新洗牌,组建了4个教学创新团队,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新团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创新团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创新团队和《马克思主义》课创新团队。通过团队建设,打破原有系(所)界限,优化资源配置,使有志并擅长于相关课程教学的优秀师资汇聚在一起开展教学和科研攻关活动,各团队都形成了一支以博导为核心,教授、副教授为骨干的结构合理、梯次有序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三级培训,教师过关上岗
    参加培训是理解新课程,把握新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为增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驾驭能力,掌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以团队为基础对新开课程教师进行了三级培训,确保人人都过上岗关。
    派出课程创新团队负责人和系主任参加由教育部社科司主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要求课程负责人和系主任就培训精神、学校开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当前应做好的工作等作出书面报告,并向团队全体教师介绍培训情况以及教材的编写精神、写作思路、重点难点等。
    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全员培训的精神,2005年,学院组织全体专兼职教师参加省教育工委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没培训者不得上岗。通过这次培训,全体教师进一步领会、吃透了实施“05新方案”的目的、意义,更加准确地把握了新教材的框架结构、逻辑思路和相关内容。
    利用假期,把开课教师集中到三亚、道悟山等地,开展研讨活动,通过教师自己试讲,以及课程负责人、学术带头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带领大家读教材、分析教材、分章分节讨论教材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使大家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特别是对如何使新课程教学为学生所欢迎、取得实际效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教育部、教育工委和学校所开展的三级培训,教师对新教材、新课程有了更加全面的把握、更为深入的理解,也使其更加牢固地树立起了开好新课程的信念和决心。
打好“05方案”第一仗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05新方案”的实施工作,2005年,学校成立以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新方案”实施领导小组,就方案的实施作出了统一部署和周密安排,明确要求打好“05方案”第一仗。
    为了保障新方案实施,学校党委在正常教学拨款的基础上,从985项目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和课程建设,专门拨出20万元用于新课程的开课启动,为人员培训、调研、备课、课件制作等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2005年5月,学校召开首届党代会,原来准备购置代表礼品的近8万元也被省下来,拨给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用于教师培训。党代会期间,每一位党代表手里都拿着一个红皮塑料公文包,一些党代表戏称,“学校给我们发了一个大红包”。
    在贯彻落实16号文件的过程中,学校除了解决“有人打仗”的问题,还注意解决“有钱打仗”的问题,建立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足够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2005年校党委决定,在原经费投入基数不变的情况下,每年再从学费收入中拿一个百分点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费的增量,这一个百分点每年就是200多万元。
 灵活的照本宣科
    认真备课、集体备课,合理安排、精确落实,是确保“新方案”高效实施的基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备课过程中,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全体教师分为九个课题组进行集体备课,集中集体智慧打“攻坚战”、“歼灭战”。围绕教学改革这一主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以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逻辑推理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讨教材涉及的教学目标、内容、模式、方法等,并以时间和空间为经纬构建教学重点,形成富有特色的专题讲授体系,强化“基础”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与实效性。
    每个课题组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内容,而且要备教法、备教德教容;不仅要做“经师”,还要做“人范”;不仅要全面熟悉、精确把握教材,还要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课堂化再创造。教学团队按照“灵活的照本宣科”思路,通过积极采用“需要激发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使内容变活、课堂变实、学生变主动、抽象的理论变得有血有肉,确保教学效果。
    实现课程建设的数字化。第一步是制作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使课程的基本原理、概念得到科学、系统与完备的呈现,克服以往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描述难以理解的弊病。课件中除文字资源外,大量运用音像、影视、动画、图片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想象力,帮助教师把理论讲深讲透,促进学生爱听想学,增强理论学习的现场感,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第二步是开发网络课程,使学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反复呈现课程的虚拟情景,弥补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课堂学习缺失。第三步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网站建设和网页制作,使师生共同参与,在参与中思考,在参与中创新,在参与中开阔理论视阈,增长思想理论智慧,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学院还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包括认识性实践、理解性实践、拓展性实践三个环节。并对每一个环节的目的、实现方式与途径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初步的操作探索。如加强基地建设,强化体验与拓展性教学等。使教材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转变为学生的行为方式。
    刘新庚、洪兴文等老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大量案例,在讲《绪论》时,以“假如我是一名新生”为题,以往届新生的经历为原材料,组织教学,效果显著;胡凯老师在讲《理想》时,布置学生做《生涯规划》的作业,?寡巳け对觯焕酌衾鲜λ枷胝卫砺劭斡捎谀谌萆咐岣弧⑺道砩钊肭吵觯艿浇逃勘究平萄拦雷液闷馈?/FONT>
书记开讲第一课 
    校党委书记李健教授亲自为学生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深受学生欢迎。他运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手段,着眼于对时代特征的清晰把握,立足于精确翔实的数据材料和情理交融的个案分析,使同学们深切体会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团队教师听后也深切体会到思想道德课结合实际、结合时代发展的重要性。
    校长黄伯云院士与思政课教师深入座谈,用自己在国外深造、心系祖国、立志报国的事迹来鼓励年轻教师以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开好新课程,他的谈话使老师们深受感动、信心倍增。
    主管思政课的党委副书记徐建军教授亲自领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全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扎实准备,充分备战。
    今年5月份,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视察我校时说,中南大学为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的第一门课,校党委书记亲自讲课,校长亲自参加教师座谈并谈体会,反映出党政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