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知名记者做客法学院“宪治与行政法治”学习沙龙
来源:文学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7年06月19日 作者:蒋晓琳
6月17日晚7时,法学院“宪治与行政法治”学习沙龙第十期活动在南校区法学院三楼会议室举行,这也是本学期学习沙龙的最后一期。 
本期学习沙龙活动邀请新华社湖南分社的刘文杰、禹志明两名知名记者作为主讲。他们结合多年在新华社工作中遇到的现实法律案件与在场老师同学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主题是围绕新闻舆论宣传中的法制。 
我校教学督导秦醉霞教授,法学院韩国籍专家郑二根教授,法学院余卫明教授、邓联繁教授、敖双红副教授、李纪兵老师、樊长春老师,以及来自各二级学院的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等共计5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由邓联繁教授主持。
                          搭建交流平台   创沙龙品牌 
邓联繁教授首先总结前九次“宪治与行政法治”学习沙龙,并表示法学院“宪治与行政法治”学习沙龙自开办以来,虽然只走过了三个月的历程,但是效果不错,并得到了专家的肯定以及广大的老师学生的支持和踊跃的参加。他认为一个活动的开办要真正把它办起来并取得好的效果,对学生有益。学习沙龙总体上是成功的,并表示下学期一定会继续保持和发扬,办出特色,办成品牌。 
学校教学督导秦醉霞教授在讲话中认为,“宪治与行政法治”学习沙龙这种新的学习组织形式可以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将被动的学习理论与主动地思考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将个人的学习研究与集体的交流辩论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搭建更大的学习交流平台,达到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单枪匹马查案件  社会良知在支撑 
新华社湖南分社的两名记者刘文杰、禹志明重点介绍了在他们在采访、报道案件过程中的真实点滴。他们说,新华社的报道经常是由一两个记者单枪匹马的去调查案件,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在报道过程中,记者经常会遇到种种困难。在新华社工作多年,他们接触了大量的真实案例,有着丰富的阅历和亲身经历。多次的报道重案要案,坚持正义多次使得弱势群体得以维护自身权益,新闻舆论宣传力量彰显着神奇。 
两名记者介绍了几个典型案例,是关于在新闻舆论宣传中的法制问题,具体涉及到行政法等具体的法律规定,让同学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让大家了解到:尽管规范的实际运作与法律条文有一定偏差,但是最终法律会让每一个人享受到应有的尊严,真正做到“法律是让富人、穷人都活得有尊严”。法律的崇高以及它应有的一种制度化的权威是不容质疑的,最终维护权益的是法律。 
在谈到新华社记者报道一些大案面临的风险时,在西方舆论宣传作为三权之外的第四权利以及新闻工作者被誉为“无冕之王”的称号,他们认为作为一个新闻人应该作到应有的一种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他们表示自己一定会坚持正义和道德底线,实事求是,不顾自身安危,敢于伸张正义。
    然后,两位记者从如何看待行政力量与法治,正义感与利益观,当今财政体制现状与案件的关系等方面结合亲身经历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大家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现场掌声不断。
           了解社会大课堂   感受法律真力量 
讨论阶段,会场气氛热烈非凡。同学结合怎样了解社会、如何做到经世致用,怎样坚持正义感和良知、法学学生如何努力为社会做贡献等话题与两名记者以及老师们展开了热烈讨论,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来自法学院以及其他13个学院的许多同学发表了精彩的自我感想,并向两名记者提出了许多意义深刻的问题。激烈的讨论让同学们意犹未尽。 
  这是一次法律知识的交流,结合了社会中真实的案例,让同学们生动地理解了其中的知识。在讨论中,大家感受到这是一次思想的交锋和对接,让大家看到了一种思辨的力量。同学们受到了启发,领悟到法律的力量,理解了新闻舆论宣传中的一些法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