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史料编研工作又出新成果
来源:档案馆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20日 作者:向禹
“1914年深秋,俯瞰古城长沙,恰似座长方型的围城……”,文章将我们的思绪带入到过去那个年代,让我们沉思,让我们遐想,让我们怀念。由档案馆黄珊琦副研究员撰写的《浅探颜福庆博士在湖南的医疗实践和医学教育思想》和《张孝骞画传第二章折桂湘雅北上协和》两文于近日完成,我校档案馆档案编研工作又出硕果。
今年我校湘雅医学院创始人颜福庆诞生125周年和湘雅首届校友张孝骞诞生110周年,上海复旦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以及我校将举办系列的庆祝活动,以上两文的撰写和发表就是活动内容之一。
《浅探颜福庆博士在湖南的医疗实践和医学教育思想》一文,主要讲述了颜福庆博士来湖南长沙建设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和他在湖南的医疗实践,体现了颜博士对湘雅和对社会的贡献,集中反映了颜博士医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颜福庆博士是我国著名的医学教育家,是老湘雅的第一任校长,他在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湘雅医科大学任校长的时间是1914~1927年1月。这十几年的时间,他和湘雅医学院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成就,国内外媒体争相报导。在他和湘雅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湘雅赢得了与“北协和”齐名的“南湘雅”之盛誉,孙中山、毛泽东等都与湘雅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孝骞画传第二章折桂湘雅北上协和》一文追述了张孝骞在湘雅的求学、任教、从医到加盟协和医学院的经历。张孝骞是湘雅首届校友、湘雅医学院第三任院长,他在医学和医学教育学上的成就同样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如今,湘雅已汇入中南,湘雅的历史就是中南的历史,湘雅百年就是中南百年。
中南大学从建校到今天跻身国内一流,有多少个颜福庆和张孝骞这样的人在默默的奉献着,他们就是中南精神,他们就是中南的骄傲和自豪。档案馆作为学校档案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有责任挖掘这部分史料,教育后人前赴后继,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以上两重大编研成果全文发布于中南大学档案馆网站,可登陆www.acsu.cn浏览)
相关链接:
1、颜福庆(1882—1970) ,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他先后创办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湖南医科大学前身)、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前身)、中山医院、澄衷肺病疗养院(上海第一肺科医院前身)并与中国红十字会订约合作,接办该会总医院(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前身)等医学教育和医疗机构,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非常重视预防医学,1927年创建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伊始,便亲自组建公共卫生科,并创建吴淞卫生公所,作为公共卫生实验区,积极开展城市和农村卫生工作,且坚持始终。他是中华医学会创始人之一,1915年学会成立后,当选为第一届会长。他一生治学谨严,医德高尚,言传身教,门墙桃李,服务人群。
颜福庆,字克卿,1882年7月28日出生于上海市江湾的一个清贫的基督教牧师家庭。1906年,颜福庆被选送到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深造,于1909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这是在耶鲁大学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亚洲人。同年,他又到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攻读热带病学,并在短期内获得了热带病学学位证书。1910年,他接受美国雅礼会的聘请,在湖南长沙雅礼医院任外科医师,在此期间,曾为杨开慧烈士诊治过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接见他时还提及此事)。1914年,他创办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湖南医科大学前身),任第一任校长。1914年再度赴美进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攻读,获公共卫生学证书。1915年与伍连德等发起组建中华医学会,并任第一届会长。1926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长。1927年10月创办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不久先后改称江苏大学医学院和中央大学医学院,1932年改称上海医学院),并任第一任院长。1928年7月创建吴淞卫生公所。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犯上海,中国守军奋起浴血抗战,颜福庆奋起组织医疗救护队,并任上海市救护委员会主任委员。1938—1939年任武汉国民政府卫生署署长。
抗美援朝期间,颜福庆当时虽已70高龄,但仍参加了慰问团亲赴东北慰问志愿军。由于他的工作成绩卓著,1957年受到卫生部的嘉奖。
他曾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上海分社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名誉副会长和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
颜福庆曾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84岁时,还赴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聆听了周恩来总理所作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计划。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颜福庆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使他卧病不起,含冤与世长辞。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共上海市委、上海第一医学院党委为他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2、张孝骞(1897—1987) ,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湘雅首届校友。毕生致力于临床医学、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工作。对人体血容量、胃分泌功能、消化系溃疡、腹腔结核、阿米巴痢疾和溃疡性结膜炎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医学教育方面有他独到的见解,培养了骨干人才。
张孝骞,字慎斋,1897年12月28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一个清寒的教育家庭。1911~1914年,他先后在长沙明德中学、益阳信义中学、长沙长郡中学读书。1914年12月,张孝骞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进入湘雅医学院第一班学习。1921年毕业时,取得学业成绩和毕业论文两个第一名,获得金牌及美国康涅狄格州政府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1924年1月,到北京协和医学院(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深造。一年以后,他正式留协和医学院工作,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由于学术上的造诣,30岁的张孝骞开始在医学界崭露头角。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他毅然放弃在协和医学院优厚舒适的条件,停止了进行多年的、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全家轻装南下。回到长沙不久,接任了湘雅医学院院长职务。 1938年夏,战火逼近长沙,张孝赛为了保存这所已具规模、历史悠久的医学院,不顾美国雅礼会的反对,力排众议,率领全院师生,携带必要的仪器设备、图书,长途跋涉,迁到贵阳继续办学。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以身作则,带头减薪一半,同大家同甘共苦,在山沟里支撑着这所流亡大学。
1941年,张孝骞拒绝教育部长陈立夫要他担任澳缅铁路卫生处副处长的任命,说:“现在湘雅就是我的命根子,现在把我调走,等于葬送湘雅医学院。”1944年日本侵略军深入黔桂线,湘雅医学院又被迫迁到重庆。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1946年8月,医学院回迁湖南的工作刚刚就绪,张孝骞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再次去美国考察医学教育和讲学,并为湘雅医学院聘请教师和收集学校所缺失的医学书刊。1948年4月,他辞去院长职务并于当年9月,绕道上海、天津,回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和内科主任,积极投入复校与开诊工作。他从美国请回张学德等内科专家,并把内科分成消化、心肾、传染、血液、呼吸等专业组,促成了内科学分支学科的专业化,开始了全面的科研工作。
1955年张孝骞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62年9月,他被任命为协和医学院副校长。1978年以后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他还长期主编《中华内科杂志》。
张孝骞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有关消化、代谢、血液等方面的医学论文,国际上影响较大的有50多篇。1987年8月8日,张孝骞因肺癌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90岁。
北京协和医院的挽联,概括了张孝骞的一生。 “协和”泰斗,“湘雅”轩辕,鞠躬尽瘁,作丝为茧,待患似母,兢兢解疑难。“戒慎恐惧”座右铭,严谨诚爱为奉献,公德堪无量,丰碑柱人间; 战乱西迁,浩劫逢难,含辛茹苦,吐哺犹鹃,视学如子,谆谆无厌倦。惨淡实践出真知,血汗经验胜宏篇。桃李满天下,千秋有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