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首例严重心衰患者成功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
来源:湘雅二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16日 作者:刘启明
1月14日,湘雅二医院心导管室为一名严重心衰患者成功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后,恢复良好高兴出院,心脏超声检查心脏功能明显改善,这是我省首次开展该项新技术。
患者女性,今年76岁,因反复胸闷胸痛、心悸气促20余年,在当地医院反复住院20余次,诊断为冠心病、心脏扩大、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心衰三级,高血压病。长期服用治疗心衰药物,效果不显著,反复下肢浮肿、活动后气促;左心室扩大到70mm左右,心脏射血分数下降到15-25%,且曾经出现晕厥;家属车送至湘雅二医院治疗,心导管室教授分析、会诊后认为最有效可行的方法是为患者植入“再同步治疗复律除颤器(简称CRT-D)”,这种具有治疗心衰功能又有除颤功能的新型起搏器对慢性心衰伴有可能出现心源性猝死的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减少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手术难度很大,手术医生具备熟练的射频、起搏和冠脉介入技术。
2007年12月18日,心导管室医生认真准备后从左锁骨下静脉分别置入左心室、右心室、右心房电极;其中左心室电极需要经过右心房到达冠状窦,置入后外侧心静脉为此类技术的关键,须经寻找冠状窦开口,冠状静脉逆行造影,指针钢丝引导等步骤。再插入右心室电极和右心房电极,右心室电极除作右心室起搏功能外同时也能感知各种心律失常,并经埋藏于体内的起搏、电转复除颤装置发放各种指令作出快速的反应。右心房电极将感知心脏窦房结或心房的起搏信号,控制左、右心室同步起搏与收缩的节律。调节起搏器的各种参数,以保证患者心功能获得最大的改善,保障快速自动转复、除颤,终止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功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当时在植入起搏器过程中由于患者心衰加剧,手术医生被迫终止手术。患者采用药物充分控制心衰后,1月7日上午医生再次施行手术,1小时左右迅速顺利完成,患者和家属欣喜溢于言表,医生高超的技艺更令其折服;患者1周后心脏超声复查心脏缩小,射血功能明显改善,可以步行出院,对健康生活充满信心。
该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博士生导师周胜华教授介绍,目前心衰和心脏性猝死成为人类健康的杀手;每年约有300万人受到心衰的折磨,预计到2016年65岁以上老年人心衰的发病人数将增加50 %以上。尽管各种药物的应用已使慢性心衰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改善,但心功能严重的患者预后仍很差,一年死亡率高达50 %以上,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当,而心脏移植和人工心脏尚未广泛应用临床。
严重心衰患者中约有30%的患者存在心脏收缩不协调,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以纠正患者的这种收缩不协调状态,降低二尖瓣返流,提高射血分数,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症状,逆转心脏重构,延长寿命。CRT治疗心衰已获得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采用CRT技术治疗心衰患者的死亡率比单纯药物治疗降低51%,同时使心衰患者的住院率下降29%。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带有一个小的“电脑”,用来监测病人的心跳以及控制治疗的释放,并含有特殊的电路和电池,在需要时可释放较高能量,及时治疗室速或室颤,有效防止心脏性猝死发生。近几年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和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简称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技术迅速发展,2006年我国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的建议认为符合CRT适应症同时又是猝死的高危人群,应尽量植入CRT-D。
由于CRT-D治疗费用较高,手术复杂,风险大,至目前为止国内仅有少数医院开展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手术,本例手术填补了省内空白,标志我省心衰、心律失常治疗与心脏起搏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