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者中山大学区鉷教授来外国语学院做学术报告
来源:外国语学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21日 作者:韩俏俏
5月19日晚7:30,应外国语学院邀请,中山大学英美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英诗研究所所长区鉷教授在铁道校区国际会议报告厅为广大师生做了题为《漫谈研究--处理好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几种关系》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跃军教授主持。
区鉷教授,系广中山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位英语语言文学博士。1991年获“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他曾任美国杜克大学任研究教授和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系国内最早系统地研究惠特曼的学者之—,美国当代诗人加里.斯奈德研究专家。他首先提出“本土意识”概念,强调外国文学的研究、翻译、借鉴和教学过程中“本土意识”的重要作用。曾参加国家教委“七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工作,任副主编并撰写语音学词条。
讲座伊始,区教授首先从宏观上阐述了做研究要有全球意识,树立空间的观点,要跳出学科的樊篱,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区教授用丰富的例证,幽默的语言讲述了在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中要处理好几种关系:发展与收敛的思维方式,材料与观点,“小题大做”与“大题小做”,有心与有力,广博与专精,普及与提高,单干与合作,宽厚与严谨及劳与逸的关系。最后,区教授以“难得投入”作结,希望我们做研究要投入,只有投入才称得上对自己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在讲座中区教授旁征博引、循循善诱。从钱钟书、胡适到弗洛伊德、 T.S.艾略特,从印度民间故事到中国的文史哲不分家,开阔了在场师生的视野,启迪了他们的思想并激发了大家学习以及研究的更大兴趣和热情。
整场讲座长达两个多小时,直到接近晚上十点钟才在同学们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