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二医院情系汶川大地震灾区纪实
来源:湘雅二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21日 作者:夏良伟、文劲松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灾情牵动着每个湘雅二医院人的心。对于医务工作者而言,灾情就是战斗的号角,我院3000多名白衣战士主动请缨,要求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目标只有一个:挽救更多同胞的生命。面对请战书上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言语,面对朝夕相处的同事们一张张急切而坚毅的脸庞,我们感受到了血浓于水的真情,我们为之动容。截至5月20日,我院已派出四批医疗队共24名医务人员赴四川抗震救灾,还有更多的人在随时待命……
院领导率先垂范,第一批报名
5月12日晚,在接到省卫生厅要求派医疗队赴四川抗震救灾的通知后,刘伏友书记、尹邦良院长率先报名,要求带队赴四川救灾。随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刘书记、尹院长就接到其他院领导的电话和信息,强烈要求前往汶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尽管此时正是医疗任务最重的时候,每位院领导手头都有许多紧急工作要做,但此时此刻他们心中都只有一个强烈的念头:赶紧到灾区去,那里有更多需要救治的群众,早一分钟去,或许就能多挽救一个生命。 院领导身先士卒的行为感染了许多人,尽管此时已是晚上九点多,但得知消息的职工还是一个接一个打来电话要求报名“参战”。最后根据上级要求,医院精心挑选了一支由周胜华副院长带队,以外科系统为主共12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第一批医疗队并于5月14日赴四川彭州地区开展抗震救灾工作。这几天来,在家的院领导时刻关注汶川地震灾情和我院医疗队的情况,并多次请命随时顶上“前线”。
“领导,请派我去地震灾区”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伤员需要医务人员救治。得知消息后,我院广大医务工作者心急如焚。几天来,院领导和党办、院办、医务部、护理部、团委以及各党支部每天都要接到数十个要求去抗震救灾的电话或请战书。从科主任到普通医生,从护士长到年轻的护士,从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到刚刚入学的研究生,无论是党员还是非党员,大家都纷纷要求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去。
据不完全统计,地震灾害发生以来,我院共有3000多名教职员工、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去灾区抗震救灾的决心。
孙材江,年近八旬的骨科老教授,一名有着51年党龄的老党员。每次救灾都积极请战,这次也不例外。“虽然我的视力比不上年轻人,不能上手术台,但我身子骨硬朗,能替伤者包扎、清创伤口,请派我去前线吧!”尽管院领导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未能批准孙老的请求,但孙老的请战在青年医护人员当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
赵华,普外科副主任、教授。他一天内连续给刘伏友书记发了几条信息,要求去抗震救灾。他说:“我要求抗震救灾,理由有三:1、我有经验,84年攻打老山我任过主攻团卫生队队长,有很好的组织指挥能力,善于打乱仗,生存能力强;2、我有很好的业务技术;3、善于团结同志,有团队精神。”
柴湘平,急诊科副教授,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灾情发生后便多次找到相关部门强烈要求参加抗震救灾医疗队。当得知医院只能按上级统一安排派出以外科医师为主的医疗队后,他毫不犹豫地在天涯网上报名参加了抗震救灾志愿者队伍。正准备请假自费前往灾区时,得知团省委正组织一支由中南大学青年医疗卫生志愿者为主的抗震救灾服务队,他找到组织者:“如果要湘雅二院派人,我一定去;如果不要湘雅二院派人,我还是要去。”他的决心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柴副教授如愿入选,并担任了这支医疗服务队的队长。该医疗服务队已于5月19日上午前往灾区。据悉,目前柴教授正带领着他的队员们在德阳地区实施救援。
文江华,消化内科一名普通护士。灾难发生后,她第一时间向护理部递交了请战书,并主动到外科病房练习外科护理操作,向ICU的老师们学习呼吸机的临床使用,她用外人看来似乎有些偏执的行为展示着自己的决心,最终如愿成为青年医疗卫生志愿者抗震救灾服务队中的一员,目前正与其他队友们一起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5月18日,星期天晚上,血液净化中心接到通知要求紧急抽调7名护士去灾区救治伤员,肾病研究所和血液净化中心领导立即开会商讨,护士争相报名,护士长杨丽君第一个报名,随后胡放群、周琳、杨灵芝……所有的护士都主动请缨。最后经过科室领导综合考虑,决定胡放群等七位业务能力突出的护士立即准备奔赴灾区。血液净化中心一下子抽调7名护士,二十名护士几乎少了一半人员,正常的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但是没有人抱怨也没有人犹豫,留下的同志们主动加班工作并随时待命。
医学心理研究中心在已接到教育部有关通知,紧急协助政府参与制定灾区儿童、青少年中、长期心理援助方案的情况下,仍积极请战,并抽调骨干力量,做好了立即奔赴灾区开展心理援助工作的准备。
眼科二病区全体护士向医院请战:我们愿意克服自身困难,在保证病区医疗护理工作圆满完成的前提下,从原本紧张的人员中抽出骨干奔赴灾区,打响抗震救灾攻坚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灾区人民:我们和你们在一起!请派我们出征吧!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赴川医疗队不辱使命
目前我院已派出四支医疗队赴灾区抗震救灾。他们在前线不畏艰难,连续作战,救治了一个又一个伤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称赞和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5月14日晚10时,我院第一批医疗队到达四川彭州市人民医院以后,救灾医疗队员立即着手准备援救工作,搭建完临时帐逢,查完住院病人,已是凌晨3点。这时送来一位被挤压两天、开放性骨折的病人,伤口已感染,我院倪江东教授、曹丽君医师和中医附一骨科医师等医护人员顾不上日夜兼程的疲惫,立即为病人做手术。凌晨4时左右,这里再次发生余震,输液瓶和照明灯在摇晃,医护人员全然不顾。经过3个钟头奋战,手术今晨6时多顺利完成。这时,曙光射进帐篷,患者流出了感激的热泪。“我的命保住了!腿还在!”这是她苏醒后对主刀医师说的第一句话。医务人员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5月18日,一名因经受不了严重打击而服农药欲轻生的妇女送到我院医疗队。由于没有胃管,我院专家们一只手压住患者舌头,另一只手灌水,一瓶又一瓶灌下去,患者一次又一次大量呕吐,经过半小时的抢救,这名因悲伤过度的妇女终于转危为安。事后得知,这名妇女姓毛,因为房屋地震全部倒塌,一时想不开就喝了农药,其实她的家人都很平安。“当我看到自己2岁的儿子时,我就感觉特别后悔。谢谢你们救了我。”毛女士感激地抓住我院专家的手说。
这样的故事还很多。
5月15日,我院抗震救灾医疗队领导看望灾区107岁老人,并提出治疗建议方案。
5月15日,经过一天的战斗,我院医疗队共接诊了新转运病人近100人,石膏固定、小夹板外固定及现场清创缝合约20余人次。
5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记者采访我院医疗队。
5月17日,在临时手术室为一名84岁老人顺利完成手术。
5月17日,我院医疗队协助准确诊断一例气性坏疽。
5月18日,我院医疗队分批次深入各乡村进行救助和巡诊。
5月19日晚,为防范余震,我院医疗队把帐篷让给病人。
5月19日,我院第三批医疗队员到达四川什邡灾区后,针对当地转移来的灾民多,分布广等特点商定了完善的服务方案,采取四种有效措施开展活动。
5月19日下午,我院医疗队员积极救治抗震救灾中受伤指战员。
5月20日下午,被困196小时,此次地震灾害截至目前被埋时间最长的幸存者,60岁的老太太王有群得到我院医务人员第一时间救治,目前被送住华西医院继续治疗。
白衣天使,丹心祭殇
根据上级安排,我院派往地震灾区医务人员主要以外科、心理治疗、血液净化、感染控制等科室为主,其他人员留在后方随时待命。虽然不能亲历现场,但他们的心与灾区人民始终在一起,并且时刻准备奔赴一线。5月12日以来,他们用自己的拳拳爱心书写了“白衣天使、丹心祭殇”的感人一幕。
5月14日下午,医院组织职工为灾区募捐。不到两个小时,就募集善款50余万元,医院第一时间将这笔款交给省抗震救灾募捐办公室,同时捐献药品和器械折合人民币80万元。刘立民,成人心胸外科副主任、教授,个人捐款3000元。毛定安,儿科主任、教授,中共党员,在带领全科医护人员递交了请战书后,个人向党组织上缴1000元特殊党费用于灾区的救灾和重建。
为了使幸存者尽快走出阴影,抚平心灵创伤,增强继续生活的信心和决心,我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著名心理咨询专家、全国教学名师张亚林教授连夜准备,分别对灾难中的幸存者、抢救人员和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心理干预知识远程讲座。讲座内容已发表在中央电视台网站、新浪网、金鹰网等网站。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著名心理咨询专家李凌江教授和著名骨科专家孙材江教授也在红网、湖南卫视等媒体上广泛宣传灾后心理干预和骨外伤治疗康复知识。
5月19日,全国哀悼日第一天。步行街的黄兴广场上,湘雅二医院100余名白衣天使高举“生者加油,死者安息”的横幅,大家手捧着白色蜡烛围成一个爱心,爱心的中间有拼成的十字标志,象征着白衣天使对灾区人民的无限关怀和无私奉献。大家半跪着,低下头,在闪烁的烛光中默默的祈祷,祈祷受灾同胞早日走出灾难的阴影,重新建设好美丽的家园,开始新的生活!
抗震救灾工作仍在继续,灾后重建任重而道远,始终心系国家前途和人民健康的湘雅二医院人时刻准备着为国分忧,为民解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书写无疆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