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李康华教授:他每天为自己注上一支胰岛素
来源:湘雅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23日 作者:谢明霞 伍西明 林涨源
在抗震救灾分外忙碌的成都市三医院里,人们都熟悉了一个老教授的身影。他就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著名骨科专家、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抗震救灾医疗队的一队队长李康华。
59岁的李康华教授,是湖南省众多入川医疗救援队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个。身患糖尿病的他,日夜坚持在手术台。在入川的8个昼夜里,接连做了40台骨科手术,其中包括很多特别严重的、生命垂危的骨科伤员手术。获救者们到底对他说过多少次谢谢,流过多少回感激的泪水,他已经记不清楚了。
可是,谁能想到,这位在国内鼎鼎有名的一流骨科专家,在身患糖尿病的情况下,一边给自己注射胰岛素,还一边坚持为不断增多的骨科伤员施行手术抢救。他,就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主任李康华教授。
5月14日中午,李康华教授的夫人、湘雅医院放射科教授徐宏接到他的紧急电话:“你赶快去买两条牛仔裤,我下午要赶到四川地震灾区去,在那里穿可以多撑一阵子。”听到这个消息,徐宏并不惊讶。因为在地震发生后,李康华就一直在家里念叨,这个时候灾区重症骨科病人是最多的,病情是最复杂的,如果上级批准,我一定要赶赴前线救人。
“没想到,他的这个想法很快变成现实了。但糖尿病人不能过度劳累,加之他的年龄偏大,去前线,我真的很担心。”5月22日,记者采访徐宏教授时,她这样喃喃的说。
14日下午两点左右,他和同事们准备好随行携带的手术器械、包扎纱布和石膏等医用材料。他精神抖擞,俨然一副久经沙场、士气高昂的老兵模样。当天下午4时30分,他就毅然登上飞机,赶赴灾区。
当晚12时左右,刚到四川彭州市医疗救援点,放下行李,他就投入了 “野战医院”搭建、手术准备等紧张工作中。凌晨3时,他就和同事们开始施行第一台骨折重症手术。3个小时后,手术圆满成功,顾不上休息,他又投入了紧张工作。
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是李教授多年养成的习惯。15日,接到成都市卫生局亟需高级骨科专家的求援电话,李康华教授坚决服从省卫生厅带队领导的安排,马上和3名同事赶赴成都市三医院重症伤员救援点。到达这家医院时正值晚餐时分,他刚拿上筷子用餐,眼见一辆载着重伤员的救护车,在急促的警笛声中快速驶进医院。他立即放下碗筷,直奔手术室。经过一个通宵的奋战,紧急转运来的重伤员终于得救了。然而,两天两夜没有合眼的李教授有些支持不住了,但他仍然坚持不下火线,同事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个个都很敬佩他。
5月18日李教授已经连续做了三台手术。下午,医院突然转送来一个名叫杨学兵的12岁小患者,他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手术台上手里还紧紧地握着志愿者送他的玩具。手术同意书上没有家属的签字,只有医院的盖章。见此情景,向来严谨的李教授感到异常的难过,慈祥的眼里满含着泪水。他不顾满身的疲惫,又为自己注上一针早已准备好的胰岛素,走上手术台,坚持为12岁的小男孩做完手术。
22日下午,记者与李康华教授电话联线。他说:“争分夺秒,抢救更多伤员的生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前两天,一名来自都江堰农村的83岁的老太太,经检查发现,其股骨严重骨折,并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严重症状,手术难度非常大。李康华教授和同事们通过认真研究,果断决定尽早为其做手术,以挽救其生命。手术中,汗水浸湿了李教授的双鬓,手术护士小心地为他擦拭,李教授一边轻轻点头感谢,一边一丝不苟地继续操作。几个小时后,手术成功了,李教授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电话采访结束时,记者要李教授注意身体。他却说:“没事,下一台手术还在等着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