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三医院爱心志愿者:携手同心 奉献真情
来源:湘雅三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28日 作者:刘新春
浓浓乡音解乡愁,春风化雨暖人心
“奶奶,我家也在德阳,我们是老乡呢。”四川籍的爱心志愿者小吕,拉着老奶奶的手轻轻地说。小吕的眼睛有点泛红,但她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继续用柔和的声音一边和老奶奶说话,一边喂她吃饭。老奶奶70多岁了,在地震中腿部多处骨折,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看着和自己孙女一般大的小吕,听着老家德阳的家乡话,老人家不禁热泪双流。过了一会儿,她关切地问小女:“闺女啊,你家还好吗?爸爸妈妈有没有受伤啊?”“他们都还好,就是房子震坏了。”“那就好,房子坏了可以修……..”共同的家园,相似的遭遇,拉近了老奶奶和小吕的距离。她们拉着家常,说着家乡的人和事,不知不觉,老奶奶就把满满一碗饭菜,大半碗骨头汤吃下去了。小吕轻轻地舒了口气,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奶奶,您天天都要象今天这样,多吃点,骨头才能长得好。”“好啊!”老奶奶也愉快地回答。浓浓的乡音,浓浓的乡情,“爱心病房”里充满了家的温馨,洒满了爱的阳光。
不拒脏和累 八O 后是好样的
“您是不是想上厕所?”看着朱大哥涨得通红的脸,细心的志愿者小杨问道。伤员朱大哥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说:“是的,我几天没解大便,在床上怎么也解不出。”小杨说:“那我背您去厕所解。”在征得医生的同意后,小杨小心翼翼地把朱大哥背到厕所,守在旁边直到朱大哥上完厕所,再将他背回病房。
“小王,这几天真累着你们了。”谭大姐用略带愧疚的声音对志愿者小王说。“大姐,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您就安心养病吧。”小王真诚地回答。腰椎骨折的谭大姐必须卧床,刷牙、洗脸、擦澡、大小便全在病床上完成,几天来,小王和其他几名志愿者在病房护士的指导下,轮流悉心地照顾谭大姐。电视台的记者来爱心病房采访,谭大姐对记者动情地说:“这些孩子,都是八十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我原想他们娇生惯养,哪吃得了这样的苦?这几天帮我端屎接尿的,脏呀臭的,没见他们吭一声。”记者听了不禁对小王投来赞许的目光,摄影师则把镜头偷偷对准了在一旁默默做事的八O后“小王们”。
白天他们来,晚上我们在,川湘本是一家人
“这一个星期的早上全由我们包了。”
“那我们几个负责中午。”
“晚上我们来,可以干到11点,通宵都没关系。”
在团委办公室,几个团体报名的志愿者领队争先恐后地把名单交给团委书记刘新春。经过团委协调处理,统一安排,志愿者们按照要求进入爱心病房开始工作。来自医院结算中心的志愿者们,清晨6:30准时到达爱心病房,帮助伤员们洗漱、叠被子、打早餐;在医院志愿者方俏茜带领下,湘雅医学院的学生志愿者喂伤员们吃完中饭,清洗碗筷,帮助他们睡下,直到中午2点志愿者们才扒了几口盒饭,匆匆赶回去上课、上班;肿瘤医院的护理部竭力要求承担晚上的志愿者服务工作,派出的志愿者中大多是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她们除了对伤员们进行生活护理,还充分利用多年的护理经验耐心陪伴、开导伤员们;志愿者还特意为伤员中的几名学生送来了中学课本、《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题》等书籍,帮助他们学习。
谢谢你们,爱心志愿者们!
得到医院即将收治50名来自四川地震灾区伤病员的消息,湘雅三医院团委立即发出志愿者招募通知。短短三天,报名要求担任志愿者的多达600余人。医院300多名医生护士和行政后勤工作人员踊跃报名;湘雅医学院院志愿者协会和红十字会100多人以团体名义积极要求加入湘雅三医院爱心志愿者团队;护理学院、师大医学院的学生,肿瘤医院护理部等单位均团体报名参加,还有来自社会各届的爱心人士,上至70多岁的老人家,下至十几岁的中学生,纷纷前来报名。团委根据爱心病房的要求,分“早、中、晚” 三个时间段分组派好班,并给每个组配备一名组长,统一着志愿者服装,确定服务范围,强调服从病房安排。在团委高效、严密的组织下,志愿者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迅速进入爱心病房,有条不紊地开展服务工作。几天来,从筹备爱心病房开始,到正式接收地震伤病员,大家都可以见到在病房里忙碌着的志愿者身影,携手同心,为灾区同胞奉献一片赤诚真情。谢谢你们!爱心志愿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