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姚开泰院士寄语我校学子: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来源:文化素质教育中心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06月02日 作者:张雪梅

5月28日下午3点,由校团委主办的“我的理想、实践与情操”院士系列报告会之姚开泰院士访谈专场在姚开泰院士办公室举行。在近两个小时的访谈里,姚院士畅谈了自己的科学理想、奋斗经历及对我校学子

的厚望。

战乱中艰辛成长 因孝心立志学医

眼前的院士,一身朴素的衣服,一头整齐的银发,满脸慈祥的笑容,显得格外精神抖擞。说起童年

生活经历,姚院士用四个字来概括:“颠沛流离”。

适逢战乱时期,姚院士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离开上海躲避战火。虽然如此,姚院士还是不断坚持

学习,并于1949年考入上海医学院。至于为何选取医学作为自己的学习领域,姚院士说:“家里母亲

身体不适,胃出血,于是立志学医。”拳拳孝心,诚挚亲情,溢满姚院士的恳切言辞之中。

为了节约用度,姚院士在上海医学院学习的时候经常购买学校前辈们的旧书、旧讲义。同时,为了

能够尽可能多地学习医学知识、了解国际医学研究态势,姚院士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利用课余时

间自学了多种语言,如德语、俄语等,不断攀登医学高峰。

因人民选择病理 下乡时愈感责任

选择病理,用姚院士的话说,就是:“因为人民需要”。

在姚院士大学四年级的时候,跟着老师临床实习。看到很多患者苦于医疗技术手段的落后,虽然知

道病因所在,但最后还是被夺去了生命,尤其是肿瘤疾病,这让姚院士很痛心。姚院士意识到这需要人研

究,需要医生去寻求解救的办法,因此他决定迎难而上,并无反顾地选择了病理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文革时期的上山下乡,是那个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必经的一个磨难。姚院士随同其他知识分子一起

被下放至湘西桑植县向贫下中农学习。在湘西农村的所见所闻,让姚院士对贫穷有了很直观很强烈的感受

。农村之贫穷,穷的用“家徒四壁”都难以形容,更别说看病、治病。农村卫生条件的恶劣,让姚院士倍

感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之沉重。

培养学生重动脑 社会需要促创新

姚院士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学者,更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在1989年,姚院士就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如今的姚老更是桃李满天下。

当说到最欣赏的学生类型时,姚院士着重强调踏踏实实,勤奋上进的品质。在学生们面前,姚院士

就是一个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学问的榜样。他以他的人生态度来指导学生,以他的精湛学识

来培养学生,以他的高尚人格来引领学生。姚院士要求自己的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动脑,在实践中注重动手

,将两者结合起来方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这里,姚院士引用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话来说:“读书是学习

,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创新是现代社会的主旋律,更是医学科研者的任务和使命。姚院士认为创新有大有小,改造也是创

新。他对于创新有三点告诫我校学子:一创新是承前启后的事情,前人研究到什么程度,一定要了解,只

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二创新靠群众运动,社会的需要,群众的需要,是创新的一大源泉,“老慢

支”的攻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三移植和改造也是创新,创新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原始创新,也是我们国

家最重视的。

寄语我校众学子 不畏艰险勇攀登

“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是姚院士的座右铭,也是姚院士所要告诫我校广大学子的。

姚院士从三方面来为中南学子解读他的座右铭:一是要有恒心,恒心在于矢志不渝,恒心在于坚持

不懈;二是要不畏艰险,苦难于人是一笔财富,在科研之路上,如遇荆棘和坎坷,要勇往直前;三是要锲

而不舍,永不停止追求,是一种很难能可贵的品质,是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一种无比崇高的理念。最

后,姚院士鼓舞广大学子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断攀登学术科研高峰。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