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抗震救灾医疗一队领队孙维佳:效率就是生命
来源:湘雅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06月03日 作者:谢明霞
湖南省抗震救灾医疗队一队,是我省首批赶赴四川彭州重灾区抗震救灾的医疗队伍。他们的足迹踏遍彭州市最偏远、海拔最高的乡村小镇,巡查灾民上4万人,完成手术90多台。他们的感人事迹,引起了中央电视台、四川当地的各级新闻媒体和湖南的主流媒体的广泛的关注和报道。指挥这支医疗队的领队,就是湘雅医院的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孙维佳。
当记者采访护送转运伤员入湘的孙维佳,在前线抗震救灾最大感触是什么时,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生命,多争取一分时间,就能多救活一条生命。”
5月14日率队到达四川彭州后,孙维佳每天在队里是最早起床,睡得最晚的。巡诊工作非常艰苦,每天要下到灾区步行几十公里,为灾区送药送粮,早出晚归。他带领医疗队深入白鹿镇、碰丰镇、龙门山镇、小鱼洞镇等重灾区,一个村一个村、一个点一个点挨家挨户巡查,查看有无需转诊的病人,进行饮食、水卫生、疫情方面的卫生宣教,了解灾民缺少哪些物质,是否得到了妥善安置和统一管理。在白鹿镇煤矿遇1位灾民因痛失亲人服农药自杀,队员们在孙教授指挥下立即进行抢救,在没有洗胃机的情况下,给患者灌服了大量白开水,用手抠患者的喉咙助其呕吐,并给予输液、阿托品、利尿等治疗,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随后将其送往医院继续治疗。几天下来,医疗队在孙维佳的带领下走访了40多个村,7000多户人家、上万名灾民。而已经50岁的孙维佳皮肤晒黑了,人也瘦了一大圈。
图为孙维佳在灾民点抢救80多岁的老太太
在山区巡查时,路面崎岖不平不说,时常遇到山上石头滑落,他自己走下车去,一个一个地搬石头,车子爬不上陡坡,他就带领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后面推。山路非常颠簸,行驶过程中有时座位被抛得老高,孙维佳因为太疲惫而睡着了,头被玻璃碰得“蹦蹦”直响,他都没醒来。但一到目的地,他马上就恢复像20岁的小伙子一样,精神百倍地投入到工作中。
巡诊回来后,深夜了,他打着手电筒,把一天下来了解到的情况,灾区群众最需要什么,及时向卫生厅领导汇报,为当地政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灾区群众争取了最亟需救援的物质和药品。医疗队在他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的精神体现在每一个细小的工作中,工作激情和效率非常高。
在护送入湘转运伤员的爱心列车上,列车员看到孙院长太累,给他安排了一个铺位让他休息,同志们多次劝说“孙院长,您太辛苦了,去休息一下吧”,可孙院长坚决不同意。他始终坚守在伤员的车厢照顾病人。晚上12点,火车刚过重庆车站,孙院长查视伤员时,发现一位因胃穿孔、十二指肠破裂做了手术的伤员突发腹胀、腹痛。经检查发现他脉搏加快,腹部压痛。他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迅速明确诊断,要求应立即给予抗炎,补钾等处理。但由于列车上没有相应的药品,又马上联系前方黔江车站准备药物,并一直守候在病人身边。直到2小时后,站台送来了药品,经治疗其症状慢慢地好转。伤员感动不已,激动地说:“有你们这样的好医生,我到湖南很放心了”。
孙维佳的爱人说:“在96年、98年抗洪救灾、抗冰救灾还有荣家湾铁路抢险等等大灾面前,孙维佳每次都是带队上一线,可以说经验是很丰富的。这次他出发前一天,给患高血压的80岁老父亲拿了一瓶治冠心病的药,叮嘱我不要告诉父母他去灾区了。老父亲5月19号上呼吸道感染住院,也叮嘱我别告诉在灾区的维佳,免得他担心。这对父子俩真是说出来的话都一样。”
之前,记者到病房看望正在住院的孙维佳的父亲。这位80多岁的老人家跟我说:“地震是一个新事物,我相信维佳在艰苦环境下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表现得空前团结,这也是维佳人生当中一份宝贵的经历。听说现在医院已派出了几批医疗队赶赴灾区了,但维佳昨天在电话里告诉我,目前人手不够,他们已经熟悉了那里的环境,做事效率要更高一点。对于一名医务人员来说,效率就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