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G公司首席运营官史贵祥来校讲座
来源:科技处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06月04日 作者:吴凯 潘建
5月30日,我校客座教授、澳大利亚FMG公司执行董事、首席运营官史贵祥(Russell Scrimshaw)先生刚刚参加完FMG公司第一船铁矿石抵达上海宝钢马剂山港的到港仪式之后,便风尘仆仆赶到我校,为我校两百多师生做了题为“大型项目开发——FMG案例分析”的讲座。
FMG公司是澳大利亚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上市公司之一,是世界铁矿石行业的新兴供应商,该公司已成为继巴西淡水河谷(Vale)、澳大利亚必和必拓(BHP)和力拓(Rio Tinto)之后,世界铁矿石供应商中重要力量和生力军。史贵祥先生以FMG公司在短短的2年内募集200多亿美元,成为拥有年产2亿吨铁矿石能力的国际顶尖企业的创业奇迹为样本,介绍了如何通过企业管理使得公司获得成功的心得体会。在谈到FMG公司是如何实现在外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时候,史贵祥先生认为是以下几点造就了FMG的奇迹: Uncommon energy(超常的精力)、‘Never ever give up’ attitude(“永不妥协”的态度)、The best combination of skills(技能的综合应用)、Salesmanship beyond belief(非凡的销售能力)、Extraordinary Courage(极大的勇气)、Luck (the harder you work, the luckier you get)(运气(愈努力,运气愈好))、The Dream(梦想)、Aggressive timetable(极具挑战的时间表)、Always have a Plan B(永远有第二套方案)和Do everything uncommonly well(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
在谈到对“成功的管理”的理解的时候,史贵祥先生认为,每一个成功都来自杰出的团队,而团队是由领导(能够做团队做不到的事并扫除一切障碍)和成员(拥有共同的理想、期望外的共同理想、能实现不可思议的目标)的组成的总和,要想成为杰出的团队就要拥有明确目标、能取得一系列的成绩并能承担期望外的责任。
在随后与我校师生进行座谈的时候,史贵祥先生说,首先要特别感谢中南大学对FMG公司的发展给予的大力支持。他表示非常钦佩我校在资源综合高效利用领域的科研进展,渴望着与我校开展更加密切的合作,据了解,从2005年FMG公司开始筹建运作之初,我校就为其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撑:首先,其所有的铁矿石的产品定型均由我校主导完成;其次,在FMG公司资金最为匮乏的时候,正是我校提供的权威技术报告,协助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募集20多亿美元的现金。可以说,因为有了中南大学的全方位支持,FMG公司才能赚到这“第一桶金”,才成就了今天FMG飞速发展的神话。
对于学生们提出的如何才能进入像FMG这样的国际大公司工作的问题,史贵祥回答说,FMG公司欢迎这样的人才:首先是外语流利,要能与工作伙伴和客户顺畅的沟通交流;其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最后一点,当然还是要完成学业再找工作。在被问及是如何评价长期供货协议和现货交易对钢铁行业的影响时,史贵祥认为,现货交易对中小型的钢铁企业有很大的伤害(hurt),虽然短期内对矿石供应商有利,但从长期来说,最终将伤害到矿石供应商自身。所以,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FMG更倾向于和钢铁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而事实上FMG也是这么做的。
座谈交流结束后,听课的师生们纷纷表示,能同世界顶尖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面对面的进行交流,机会难得,获益良多。而对于史贵祥先生的讲座内容,师生们表示信息量大、表达幽默风趣,特别是了解到在FMG成长的过程中,中南大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感到身为中南人的光荣,更感觉到自身的责任重大。
座谈结束后,邱冠周副校长会见并设宴款待了史贵祥先生。会谈中,史贵祥先生首先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死难者表示哀悼,并表示将把本次讲座的讲课费全部捐给红十字会组织,用于协助四川灾区的重建工作。
邱冠周副校长对史贵祥先生一直以来对增进中澳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以及推动中南大学与FMG之间的友好合作所做出的不懈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期望FMG公司能成为国际铁矿石市场的稳定力量,为中国特别是湖南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价格合理、数量充足的矿石资源。
双方还就基于我校拥有的低品位资源开发新技术的国际专利而展开的产业化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并达成全面共识。史贵祥先生并盛情邀请邱冠周副校长代表我校出席FMG公司在上海举行的全球董事会和第一船铁矿石供应宝钢的庆祝晚会,邱冠周副校长愉快的接受了邀请。
据悉,本次讲座既是FMG公司高层对黄伯云校长去年应邀访问澳大利亚并与FMG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回访,也是双方为推进全面合作而建立的磋商交流机制的一部分。与FMG公司的成功合作,是我校为破解制约湖南钢铁工业发展的资源瓶颈难题,做大做强高科技产业,融入国际大循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千亿工程”而采取的关键举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