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情系四川灾区

来源:湘雅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06月17日 作者:王锷

2008年5月12日灾难就那么突然地降临了,短短几分钟,静谧的城镇轰然颠覆在尘土瓦砾中,曾经秀美的崇山峻岭如今却面目狰狞地扑向公路山村,川北数十万生命遭受了灭顶之灾。抗震救灾的工作刻不容缓,我也和许多医务工作者一起,奔赴了抗灾第一线,亲历了灾区一幕幕感人的场景。

一、 紧急受命,赶赴灾区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消息立即通过媒体传遍各地,举世震惊。5月13日上午,医院对医护人员发出了组建抗震救灾医疗队的号召,我立即报名,并幸运的成为了湖南省抗震救灾医疗队第一队的一员。当天中午12点半,我们在医院医务部集合,做出发前动员和工作安排,每个队员还抽血急验了血型,以防意外时输血或献血。这时时钟已指向1点半钟,队员们火速回家准备行装。下午2点半之前,所有队员都按要求赶到了卫生厅集合,等待出发的命令。从电视电台网络报纸的连续播报中,我们获悉灾区人民处在深重的苦难中,不少人生命垂危。我们每个队员心急如焚,大家只有一个念头: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灾区,投入战斗,不惜一切,抢救伤员!

与此同时,医院相关部门也以最快的速度,为我们医疗队准备好了在灾区建立短期内无后援的野战医院的全部医疗用品,包括手术麻醉用的各种器械、用品和药品,以及医疗队所需的各种野外生活用品。由于时间紧迫,无法等待供应商,麻醉科主任和手术室护士长都毫不犹豫地从自己的科室调出了必需品,大家情系灾区,患难与共,一场与天灾的战斗即将打响!

二、 精心手术,抢救伤员

我们医疗队和同时组建的湖南省另外五支医疗队、一支防疫队一起乘坐南航专机到达成都双流机场。根据成都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安排,我们第一医疗队在第一时间里赶到了彭州市中医院,进行抗震救灾工作。到达医院时,印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密集的帐篷。医院病栋虽然没有倒塌,但由于频繁的余震,为安全起见,所有病员和医疗工作都搬到了一栋平房和数十个帐篷里。我们一进入医院马上开展工作。孙维佳院长、李康华主任带领部分人员开始查房、了解伤情、安排手术事宜。我和张位星教授等查看临时手术室、准备手术条件,与当地医务人员沟通情况。杨浩波副教授、林涨源医生等搬运和安顿好了我们带来的大量医疗用品。大家迅速铺开各种工作,把这个手术能力极其有限的中医院变成了一个可立即进行大规模手术治疗的医疗点。这时已快深夜3点了,我们刚躺下休息,就感到余震带来的阵阵晃动,数次惊得从床上跳起来。初来乍到就被余震来了个下马威,惊慌之中,我们连鞋子都没敢脱,就躺下合了会眼。天一亮就起来开始工作了。

在中医院一栋平房里的临时手术间里,摆放着两张用木桌搭成的手术台,完全不像我们习惯的那样宽敞明亮、设施齐全。我们就在这个条件极为简陋的手术间里为灾民做手术。医院帐篷里住着地震余震造成的各种骨折伤员和患有其它外科疾病的灾民。很多伤员和灾民情况较差,不仅虚弱,而且精神疲惫,看得出他们饱受灾难和伤病的折磨,我们内心都强烈地希望能尽早解除他们的痛苦。每天大家都配合默契、行动迅速,克服困难、创造条件,顺利完成了一台台手术。医疗队队员们顾不上休息,顾不上吃饭,只要有需要,手术随时开始。

为了不耽误外出巡诊,有时6点多就开始麻醉手术。9点多完成拟定的几台手术后,大部分队员乘救护车外出巡诊,一小部分队员留下处理紧急情况。作为一个麻醉医生,我充分体会了战地麻醉的特殊性,没有麻醉机,没有完善的监测抢救设备,麻醉实施需要简单、迅速、有效、安全。我用熟练的技术给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实施颈丛麻醉、给尺桡骨骨折、肱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实施臂丛麻醉、给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实施腰麻、给脾破裂脾切除术、剖腹探查术等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所有患者麻醉都非常满意,都安全平稳舒适地完成了手术。

在一个个帐篷里,有不少伤员令我们难忘。有一位19岁的女学生救助别人时受伤,导致肱骨骨折,术前我去帐篷里看她,发现她就是当天上午我们紧急处理的一位打破伤风针皮试时出现过敏性休克的病人。上午的风波让她的家人非常紧张,由于条件所限,我只能给她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基本上是清醒的,我担心她会害怕,我告诉她这些情况,她轻声但语气坚定地回答说她不害怕,看不出任何痛苦,看不出任何恐惧,这个花季少女带着伤痕的脸上只有抗击灾难的坚强和不屈。还有一位40多岁的汉子,余震时房屋倒塌导致他脾破裂、腹腔内大量积血,病情危急。他被送到中医院时,我还在龙门山巡诊,孙院长电话通知我马上赶回参加手术。等我赶回医院,病人正在帐篷外的草地上做术前准备,输液、备皮、插导尿管、抽血合血……我查看了病人,虽然腹胀厉害,但生命体征尚稳定,病人清醒镇定。这时候时间就是生命,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更不可延误。我迅速给伤员实施了硬膜外麻醉,在有效的调控管理下,普外科李新营副教授等在探照电筒的帮助下很快完成了手术。我们又成功抢救了一个伤员!扯下口罩,我微笑着鼓励这个即将被抬出手术室的伤员,感到十分欣慰,我知道这个黝黑坚强的中年人一定是一个家庭的支柱。“你们医疗队的麻醉又快又好!”“你们医疗队的手术又快又好!”我们多次听到中医院同行对训练有素的医疗队队员由衷的赞叹。

危难时刻见真情,我和医疗队所有成员在这个特殊的抗震救灾的战场上,用自己的真才实干和对灾区人民深厚的感情,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无愧于营地帐篷上飘扬的“湖南省抗震救灾医疗队第一队”和“卫生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的鲜红旗帜。

三、 巡回医疗,送医送药

手术之余,我们在湘雅医院孙维佳院长和卫生厅龙处长的带领下巡回于彭州各灾民救助站和彭州山区村落为广大灾民送医送药,实地解决各种医疗问题。数天来医疗队走遍各个救助点和山区十余村庄,访视灾民数万人。

在救助站,我看到了许多流离失所的人们,他们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忍受着地震带来的深重伤害。虽然政府已及时给他们提供了安全的临时避难所和基本的生活物资,但显然还不足以安抚他们痛苦惊惧的内心。属于他们的就是紧挨在地上的一条条被褥。家没了,什么都没了,一切都要重新开始,起点却不知道在哪。他们的脸上写满痛苦绝望,眼神流露出悲凉无助,让我们痛心担忧。在双虎家私的厂房里聚集了1000多名无家可归的灾民,设在几个学校内的救助站也各自收留了几百名灾民群众,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们和工作人员在尽力帮助他们。

我们一到救助站就开始仔细巡视每个灾民,对于老弱妇孺或者是面露病容的群众,都会主动询问他们的情况,介绍防病知识,发放必需的药品。我们也指导救助站工作人员如何防病防疫,提醒他们注意维护环境卫生和防范群发疾病。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我发现许多人因为承受巨大的心理创伤而需要心理疏导和治疗。一天我查看一个精神萎靡、全身多处擦伤的灾民时,他表现出了冷漠和排斥,我明白一个受伤的人如果不接受别人的帮助时,他一定有更大的伤痛在心里,我不愿再去触动他内心的痛楚,尽量以温和亲切的话语告诉他,怎样用我们带给他的外用药处理伤口。虽然没有长谈,但我多想让他感受到外界的关爱和支持啊!还有一位村民焦急地跑过来问我:他们村里有几十人突然说不出话来了,打电话的声音低得听不见,有没有什么药可吃?我吃了一惊,难道出现什么疾病的流行吗?我赶紧打电话请教湘雅医院耳鼻喉科张欣教授,他认为最大的可能是突然的巨大精神创伤造成了失声,只能等待慢慢好转。当时我感到莫名的悲切,我们带来的药品哪能救助所有的创伤啊!

志愿者里有不少回家乡参与救灾的川籍大学生,他们吃苦耐劳,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忙碌着安排灾民吃住、照顾孤寡老人、给孩子们上课,从这些年轻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四川美好的未来。

我们医疗队队员还不怕疲劳、不畏山体滑坡的危险,以极高的热情连续奔波于彭州山区农村。有时顶着烈日翻山越岭,有时踏着泥泞走家串户。当我们穿着从湘雅医院带来的长筒胶靴行进在泥水中时,都在感叹身为退伍军人的后勤科长的经验丰富和细心周到,有这样的后勤保障,使我们在前方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里。

有一天我们的救护车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时,被两个村民拦住了去路,他们说前面山体滑坡,太危险,即使过去了,都很可能回不来了。我们问明前面山上还有很多村民时,还是执意前行。就在僵持不下时,又围上来几个老乡,建议我们掉头从后山走上山去。我们采纳了这些老乡们的意见,带着药品徒步翻过大山,终于到达了深山里的村子。

在德秀村,村长向我介绍道:村里房屋全部受损,没有一间能够住人。没有帐篷,村民们就住在自己搭建的大大小小的塑料棚里。很快,解放军把食品运到了,现在医疗队又来了,他们感谢我们。说这番话时,这个清瘦的老村长语气凝重,灾后重建的困难对他们来说太大太大。一名年轻的村妇流着眼泪说,她的亲戚住在银厂沟的一个村子,村子被滑坡的山体掩埋了,几十户人家就跑出了几个人。很快她又抹掉眼泪对我说:“谢谢你们,从那么远的地方来看我们。”我哽咽了,不知道说什么来安慰她。去滴水村、皇城村时,山路陡峭、路途遥远,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浑然不知劳累地徒步十几里到达村里,村民们说我们是村里来的第一支医疗队。令我们痛惜的是,有些村民伤情不轻,我们要带他们回医院治疗时,他们不愿下山,我们向他们解释政府的医院已经向所有灾民提供免费治疗,还会送他们回来。可他们还是不愿离开家人、离开庄稼牲畜、离开破碎的家园。队员们只好在山上给骨折的手臂上夹板,给感染的伤口清创换药,分发各种药品。在滴水村,我还见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当地村民介绍她当了三十多年的妇女主任。她家的房子在地震中全毁了,断壁残垣的屋内还有一条深深的地裂,她患有类风湿病,关节疼痛变形,当我们把药品递到她手上时,她的眼里噙满泪水。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她还拉着我们要留我们吃饭,我环顾四周,我很难想象她自己吃的饭在哪。大灾之后见大爱,谁说这种大爱只在救灾的人们的心间呢?返回途中,一名队员对着崇山峻岭喊道:“我心疼啊!我的灾民!”的确是这样,我们谁不心疼呢?我们多想分担一些苦难啊!

巡回医疗中我们发现,在农村在乡镇,不同程度的外伤、风湿病、骨关节病、皮肤病、心血管病等发病率较高且得不到应有治疗。灾难之后,生活条件进一步下降,很有可能出现大范围的传染病和神经系统疾病,这么多受灾民众的防病防疫工作甚为艰巨。大灾之后的农村缺医少药,让我这个平时在大医院里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医疗工作者感到深深的震撼。我也真正地深切体会到了党和政府加强农村基础医疗的工作方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绝不空洞,绝非大话。

四、 危难之中,彰显本色

八级地震带来的毁灭,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是很难想象的。地震摧毁了村庄、城镇、公路,瞬间夺去了数万同胞的生命,令人扼腕的是其中许许多多年轻稚嫩的生命逝去了,还有许许多多永远掩埋在地下无缘再见亲人的人们。苍天若有眼,也会含泪。

在灾区,我们日夜牵挂的是废墟下的生命,期待他们坚持住等待救援。可时间并不因灾难而慢下来,日子仍然一天天飞逝,生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几乎成了奢望、无望。我们焦虑地等待救护车呼啸着再给我们送来需抢救的生命,可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都没有等到。从彭州重灾区银厂沟下来的防疫队员,疲惫痛苦地说,沟里不需要医疗队了。我们都明白意味着什么,大家痛心疾首,只能祈祷去往天堂的人们一路走好。

在灾难降临的时候,最先赶到的、最早伸出援助之手的,是人民子弟兵。在龙门镇,我们亲眼目睹了解放军强大的力量和无畏精神,他们顽强,他们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铺就救援之路。通往龙门镇的道路桥梁已被地震和滑坡严重毁坏,我们的救护车在经过临时开辟的道路和搭建的浮桥后,最终被解放军阻挡在了龙门镇通往回龙沟的巨大山体滑坡处。我们远远看到,在仍然滚滚坠下的山石尘土中,解放军的军车在艰难地前行。还有无数威武的军车从我们身边经过。我向一辆经过的军队医疗救护车一打听,军医同行们早已徒步几十里进沟了。解放军官兵总是在危难时刻冲在最前面,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群众,把可能发生的牺牲留给自己。在抗灾第一线,我们还有幸见到了敢打敢拼、响当当的“叶挺连”和“黄继光生前所在连队”。

在彭州,我们与长沙农民志愿队不期而遇。这些纯朴的人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装备保障,他们有的是用不完的力气和不畏艰险的斗志。哪里需要抢修,哪里需要挖掘,他们就到哪去。没吃没住,恶劣的条件也挡不住他们为灾区奋力奔波脚步。

在解放军官兵勇敢忘我精神的感召下,我们医疗队队员不怕牺牲,不怕劳累,我们不停地向领导请愿,要求到更危险的地方去,到更艰苦的地方去。医疗队里每个人都是监守岗位,毫不退却的救灾英雄。有殚精竭虑,既要带领队员为灾区多做事、做实事,又要保证队员人身安全的孙院长;有坚守病房和手术台,累得自打胰岛素仍不下火线的李主任;有不惧危险,忍饥挨饿,风餐露宿,辗转于映秀镇、紫坪铺等地的废墟上帮助处理遗体的黄教授。在灾区的日日夜夜,我们焦虑,我们悲痛,我们与灾区人民深情相伴。我们每天经受着余震的摇晃,从开始的惊慌失措到泰然处之,倍感与灾区人民同生死共患难的自豪。

五、 护送伤员,爱心传递

5月24日我和队里另外四位医生接到孙院长命令,去德阳护送第一趟伤员专列到长沙。我们风尘仆仆赶到德阳,省卫生厅刘厅长向各医疗队派出的队员们传达了这项任务的重要性。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深刻体会到了这项特殊任务的意义。转运伤员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深谋远虑的关怀,保证旅途安全至关重要。到了车站,我们发现两百多名伤员移交接收工作非常忙乱,来不及协商、来不及鉴别,有很多伤员年老体衰、病情复杂。这时,孙院长给我们发来了铿锵有力的指示:无条件接收伤员,绝不推诿一个伤员,尽全力保证伤员平安顺利抵达长沙。在空降兵战士和铁路志愿者们的大力协助下,我们的伤员和亲属都顺利转运上列车,列车满载着希望和爱心出发了。

在这趟专列上,医生、护士、列车员都在扮演爱心大使的角色。面对这么多饱受灾难折磨、身心极度重创的人们,大家都不厌其烦地反复查看,尽力避免疏忽任何一个细节。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伤员终于安全抵湘了。列车到达长沙站时,我们惊喜地发现,家乡对灾区伤员的接送工作安排得如此周密、如此高效。125辆救护车和精神抖擞的医务人员在不足40分钟的时间里将伤员们和家属全部接离车站。沿途群众和车辆都主动让行。我想,灾区来的伤员们一定感受到了三湘大地的深情厚意,一定感受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天灾无情人有情,爱心一定会在中华大地上传递下去!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