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湘雅路 感悟湘雅精神
来源:湘雅二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07月31日 作者:王玉林
受《重走长征路》的启发,湘雅医学院组织湘雅人进行了寻根之旅,重温了湘雅人走过的艰辛之路。
从7月16日至21日,湘雅人寻根之旅一行45人,途经贵州省贵阳市、安顺市、遵义市和重庆等地,行程2500多公里。期间开展了爱心大查房、专题讲座、义诊、健康问卷调查、访问敬老院、免费送医送药、校友联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走访了上百名群众。
在贵州省档案馆,找到了当年张孝骞院长在贵阳办学的署名公函原件,1630号《医用品制造厂退让湘雅村建筑房屋与湘雅医学院案》,记载的内容是1941年至1942年,张孝骞函请贵州省政府批准价购省医药用品制造厂建厂房一事,内有张先生的署名公函、贵州省主席吴鼎昌的署名批示,以及达成价购协议后出让方贵州省医药用品制造厂,监让方贵州省卫生处,承受方国立湘雅医学院三方的署名和印鉴等重要历史文件。1768号档案为《省立医院为酬答湘雅各医学院协助起见各该院同仁来院留诊可免住院化验手术等三种费用案》。内有贵州省立医院代院长姚克方(当时湘雅医学院的兼职教授)署名的呈请贵州省政府批准函。还有一张湘雅医学院在湘雅村的布局草图。这些资料,历久弥新,记载着湘雅人转战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真实故事,让我们依稀看到当年老一辈湘雅人,转战西部时颠沛流离、矢志不渝的高大形象。是什么使他们拥有这份坚持呢?是什么让他们孜孜以求地救国救民呢?于是,我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在脑海中探寻百年湘雅的精神内核起来。
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社稷摇摇欲坠,民族救亡呼声高涨。魏源率先喊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杨度则高唱,“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湖湘文化孕育的这种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担待天下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相关的背景是湖南曾是维新变法的中心,以谭嗣同为代表的革新派,思潮激荡全国,使湖南成为影响辐射全国的内陆腹地省份。美国人来华办医院的一个最直接的动因,是湖南人“霸蛮”的精神。
如果说,经世致用、担待天下、革新、霸蛮,可以称为湖南人的特质,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与湖南人的这种特质有机融合起来,构成了湘雅精神特有的质地呢?这种想法在脑海里转瞬即逝,我不敢妄自揣度,却若隐若现。
不管风云如何变幻,湘雅就这样建立和发展起来了。1906年在长沙市的西牌楼,湖南省内的第一所西医医院——雅礼医院正式开办了。1914年创办“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标志着湖南正式创办现代医学教育。
看到眼前贵阳的湘雅村,我思绪万千。70年过去了,看不到原来湘雅的痕迹,一排排一栋栋的楼房,可以看出来已成为一个较大规模的居民区,偶尔看到有一点痕迹,比如湘雅园家具厂、小小的湘雅饭庄、公交汽车站牌的“湘雅站”。我们都会欣喜若狂,像小孩子一样高兴地跳了起来。
毕竟时间相隔的太久远了,70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跨度呵!我们现在完全可以说湘雅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其实,更确切地说,是世界医学在中国发展的结果,属于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成果。只可惜抗战爆发,严重影响了湘雅的历史发展进程,然而,虽然历经坎坷,湘雅炫歌一直未曾中断,眼前的一幕幕使我们深刻感受到当年的前辈们为了保持湘雅弦歌不绝的那种坚忍和毅力,同时也感受到了湘雅精神在熠熠闪光,更加坚定了我们探寻的思绪。
这里不能不说到一个人,就是张孝骞先生。张先生1897年出生在长沙一个清寒的教育家庭,熟读《四书》、《五经》,从小深受湖湘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在校期间,他希望以后能考上工业学校,实现工业救国的理想。他逐渐认识到中国虽“穷”,需要发展工业改变贫困面貌,但“病”同样危害至深,因此,决心行医治病。张先生被录取进入湘雅医学院学习,毕业时,获得美国的医学博士学位。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1938年至1945年湘雅转战漂流八年的过程中,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战爆发后,他在选择湘雅和协和之时,毅然决定来充实湘雅的实力,而决不去日统区做奴隶。他是用生命书写湘雅的发展之路,用血和汗水浇筑湘雅的壮大之路。在张先生亲笔签名前,我驻足良久,这些信件的后面,付出了他多少心血啊!
在张先生的主持下,把湘雅的院训高度凝炼为“公勇勤慎,诚爱谦廉,求真求确,必邃必专”十六个字。这其中既包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精髓,又融入西方现代科学的精神。“公勇勤慎”要求湘雅人大公无私,勇于探索,勤劳发愤,慎笃慎行;“诚爱谦廉”要求湘雅人心虔志诚,仁者爱人,谦谨虚心,不忮不求。“求真求确,必邃必专”密不可分,为现代科学精神的精辟概括。在医学领域,人命关天,一定要追求真理,追求精确,来不得半点含糊;“邃”要求学养高深、学问精深,“专”要求有突出的业绩、有擅长钻研的领域,即以科学的精神,为精专之研究。我突然想起,大公无私,勇于探索,不就是湖湘文化中担待天下、勇于革新的思想吗?而“求真求确,必邃必专”不正契合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履践笃实的特点吗?这样联系起来理解让我顿觉释然,脑子里刚才若隐若现的疑惑烟消云散了。然而,仅作这样的理解还远远不够,因为它们之间还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博大精深的湘雅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我妄自作以上的一点理解,算是我望文生义或是牵强附会的一种解读罢。此时此刻,我只是觉得无法用言语完整表达出我的心境,是心潮起伏,是思绪万千,更是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啊!
两天后,我们来到重庆市沙坪坝区,寻找当年的办学旧址,当地人称,湘雅医学院在重庆的办学旧址是沙坪坝区杨公桥,原重庆二针厂,三十年代为宋美龄的刺绣馆,四十年代为国民党军队的被服厂,1949年后为解放军西南军区的被服厂。另外,通过调查得知,在石井坡街军事管理区有国民党时期的兵工署库房,主要从事军械修理,也称军械修理所。我们于是驱车前往石井坡,找到沙坪坝石井坡街216号军事管理区,据说,其址以前是国民党的医院。
据此,我们的队员推断,石井坡街216号的仓库为当年湘雅医学院迁到重庆时的落脚处,而中央医院是我校在重庆办学期间的教学医院。然而,据另一位老校友回忆,湘雅医学院应该是在小龙坎到磁器口一带,位于国民党与美国特务机关合办的中美合作所附近,据说,当时我们有些学生由于误闯入中美合作所而被抓……。孰是孰非,各有各的说法。至此,我们重温历史的目标已经实现,也就没有继续深究它的具体位置了。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们“重走湘雅路”,它的意义比读万卷书深刻得多。“天下士非一乡之士,人伦师亦百世之师。”湘雅先贤们以经世致用为己任,信念坚定,气节高尚,奋发图强,与时俱进,当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用生命铺就湘雅发展之路,书写了一段又一段辉煌的历史。我们今天重温这段历史,是为了振奋精神,继续沿着他们的道路前进,这正是重走湘雅路的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