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才学与风趣齐飞 思维和实践并举——文学院“小晏”老师印象

来源:校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10月17日 作者:汤宇英 李妍

如果要谈论老师,相信但凡文学院的学生,一定不会忽略被我们亲切地称之为“小晏”的晏选军老师。那么“小晏”究竟是何许人也,魅力若何?

“小晏”其人

“小晏”,属虎,天秤座,已婚;文学院的三位博士后之一;无宗教信仰;爱好:聊天、旅行、看电视,喜欢李商隐的诗集,向往杭州那个美丽的城市;是庄子的骨灰级粉丝;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元明清学术与文学,对文学、历史、考古、人物心态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座右铭:难得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小晏”老师这样自我描述:曾经以为自己很帅,曾经以为自己很洒脱,曾经以为自己很有个性……结果发现,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些都是“燕子团”(小晏的“粉丝团”)成员的必备知识。

“小晏”到底有多受欢迎?嘴说无凭,看点实际的。首先,去中南大学的贴吧里搜索一下,会发现有不少人推荐去旁听他的课。这些慕名而去的学生无疑也算是“燕子团”的一员;另外,前不久,长沙政法频道新开的栏目《世说新语》也邀请了他去做节目,收视指数节节攀高;再有,受“小晏”这位庄子“骨灰级粉丝”的影响,班上有不少同学开始了庄子思想的“研究”工作,一时班上掀起了一阵“庄子热”。

“小晏”的课

我们这一级最初接触“小晏”是在大一下学期,上完第一堂课,不少人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他给我们上的是中国文化史的课,按我们平常的理解会觉得这应该是一门非常枯燥的课,但是听过他的课的人绝对不会这样认为的。

“小晏”风趣博学,但没有一点故作高深的样子。他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历史进程,以讲故事的形式将一段段历史生动地再现。每堂课往往都是在完全被他吸引的状态中度过,不但丝毫不会感觉到困乏,而且还让人印象深刻。

更让我们惊叹的是他超强的记忆力,引经据典随口而出。去年有一个很难得的机会,第一次听说“小晏”开讲座。虽然那个晚上雨下得很大,但是我们还是早早地跑到教室去占了个靠前的座。讲座内容是用国学的态度思考。在自由提问环节,尽管问题涉及到的是他个人不喜欢的一部小说,但是他的讲解仍然是那样的细致入微。他还不时地引用原文来辅证他的观点,让人不得不佩服他读书的细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博学的“小晏”。

“小晏”注重培养我们的思维方式。他的课堂名言是:其实未必。开始两三堂课他会在他的“故事”后面再追问一句:“是这样的吗?”然后紧接着说:“其实未必”。久而久之,我们跟他形成了一种默契。每当他一发问,我们马上学着他的语气接过话来:其实未必。对我们来说,这是对已有的共识的一种怀疑,这样的怀疑需要一定的勇气,可是我们却在他的指引下轻松地形成了这种定势。不管今后我们会不会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但我们跨出了第一步,已经习惯于在自己心里提出问题了。

晏老师还特别注重我们对客观现实感受力的培养。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组织我们进行实践调查,自己出资补助我们;推荐我们去省博物馆看国宝,让我们通过自己的眼睛来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这些活动都让我们受益匪浅,也真正领悟了什么叫做“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必躬行”。

我们从来都没有听到过关于“小晏”老师负面的议论,可见“小晏”作为一个老师,无论是在平常的生活中或者是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很受人尊敬的。虽然他自己的座右铭是“难得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实际上,在我们看来,他已经做到了无愧于心和尽如人意。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