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高级研修班教师“中南论剑” 畅谈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10月26日 作者:陈文/实习记者:蒋世春/摄影:陈文

10月25日上午10点,首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的“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立项学校现场交流高级研修班教师论坛”在我校国际报告厅举行。交流会由东南大学副校长郑家茂主持。

会上,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吉林大学、河海大学以及我校8所高校的参会代表作了发言。分别从学校管理层面和教学角度,就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开展1年多来取得的经验和探索模式进行了交流。

各大高校发言人都强调要依托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加大本科生创新研究与实践的工作力度,优化对学校院系项目过程的管理,为学生的创新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外围环境;而学生自身的努力和素质培养也是重要一环。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同时,各高校代表也对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的开展提出了相关看法。

北京大学:导师悉心指导,学生学术交流

北京大学的方新贵教授作了题为《北京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的管理与实施》的报告,与交流会现场的高校教师代表分享了北大在创新性试验计划中的具体做法和经验。他指出,学校导师队伍的建设和学生学术交流的活跃程度直接关系到创新性试验计划的实施;高校一定要充分重视本科生创新工作,循序渐进地进行创新性试验计划。

南开大学:以人为本,细化制度,严把项目筛选关

南开大学张伟刚教授在发言中强调了南开大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并且提出了具体做法:在课题项目的筛选上严格把关,实行项目“月报”制度;建立有效保障机制,鼓励学生申报课题,把最好的师资、最好的硬件设施配备给本科生;独立自主学习,考核时不看“导师指导了多少,而看学生自己探索了多少”。

中国人民大学:打破学院界线,建立创新社团

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建教授在发言中提到,针对人民大学文科类学科联系紧密的特点,人大打破了传统的学院界线,直接面向全校学生进行兴趣驱动。还明确界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如,学生在项目研究上成为立项人、带头人,老师则突破学科项目限制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创新性试验计划新思想的指导下,学校主管部门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创新社”社团把爱好创新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组织起来,互相促进,共享创新成果。

同济大学: 创新俱乐部会员终身制,开辟创新“第一战场”,建立世界体系

同济大学廖宗廷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该校独具特色的学生创新俱乐部会员终身制,即学生在毕业工作后、创业后仍可回母校参与创新俱乐部的活动,与学弟学妹分享心得。此外,把教学课堂开辟为创新试验的“第一战场”,让学生直接从课堂上获得灵感。这一课堂改革也引起了联合国秘书长的关注和大力支持。同济大学在创新性试验方面的改革在全国起步较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仅建立了学院性和学校性的体系,还建立了国家性体系,目前正在着手世界性的体系的建设。

中南大学:君子也要动手,形成鲜明特色,支持湖南“两型”社会建设

作为东道主,我校教务处刘义伦处长在发言中指出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在我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提出了我校“五个结合”和“三个课堂”的具体构想和做法。其中,把学校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这一点得到了参会代表们的赞同。刘义伦还谈到,要把创新性试验计划作为一个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中,而不仅仅把它当作一个项目来对待,学校将重点支持与创新有关的课题项目。在实验过程中,则提倡“君子也要动动手”,创新不是空谈更需要动手去实践。

我校近年来也形成了创新试验的鲜明特色,比如本科生实行大类招生、改革学生选课制等等。刘义伦表示,希望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可以为湖南“两型”社会建设贡献力量,把我校建设成为“两型”社会转型期的人才库和思想库。

此外,北京交通大学房海蓉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构建做学融合的科研训练体系 形成创新实践的长效机制》的报告。吉林大学高淑贞教授与河海大学周立新教授分别以生物药剂学和水利工程学为例阐述了各自学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据悉,立项学校现场交流高级研修班是本届论坛为各高校管理人员的经验交流而举行的活动之一。共有来自全国120所高校的420名师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