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泉院士做客“院士讲坛” 寄语中南学子:点燃心中的火种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10日 作者:李铁华/实习记者:冒蕞/摄影:程钰添
11月7日上午,陈清泉院士报告会暨名誉教授受聘仪式在国际报告厅隆重举行。副校长黄健柏出席受聘仪式并为陈清泉院士颁发了中南大学名誉教授聘书。
受聘仪式上,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段泽球教授对陈清泉院士进行了介绍。黄健柏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欢迎陈清泉院士做客我校“院士讲坛”,对其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表示祝贺。他说,名誉教授对我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并大为赞赏了陈清泉院士在电动车领域做出的成就和贡献,希望陈院士对我校的教学和科研带来更大的裨益。
陈清泉院士致辞,并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工程哲学与大学教育的挑战》的报告。
仪式由人事处处长陶立坚教授主持。出席仪式的还有京港学术交流中心科学与技术部主管匡增益先生以及校团委、校办、信息学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各二级学院的400余名学生代表。
结合东西思维 多角度看问题
陈院士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科学、工程、技术、创新;工程哲学;知识系统;大学教育的挑战;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等六大方面生动具体地阐述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什么是工程、什么是创新,提出了“科学≠技术”“技术≠创新”“科学+工程=技术”等观点。他要求大家把东方思维与西方思维结合起来,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
大胆创新创业 为国家做贡献
陈院士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工作心得,他说自己的成功得益于四个方面,简单说来就是:有目标,符合科学规律,有创新,不怕犯错误。他希望同学们要确立目标,在遵守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树立“人是会犯错误的”意识,勇往直前。陈院士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当他引用“谈恋爱”的例子来论述“隐性知识”时,在场同学无不感叹陈院士思想深刻、知识渊博又不失幽默。
陈院士在分析“一流大学的特色”时,强调“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培养创新和创业能力”在创一流大学中的重要地位,他提醒同学们“毕业不一定就要马上就业,可以选择其他方式,比如选择自主创业。”他认为,学校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同时,他还说“一流大学最重要的不一定是研究型大学,最重要的是为国家做出贡献。”他叮嘱大家在为国家做贡献时,要多加强国际交流。
成功自有奥妙 知识成就财富
陈院士还介绍了当前电动汽车的发展情况,以及自己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建议和“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结合自己的体会,他向大家道出了“成功”的奥妙:有目标、有信心和勇气、有好的方法、把好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他特别强调“一个有志青年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并用“演讲”的例子来说明它的重要性。陈院士一边演讲还一边做出动作示范,并告诉同学们用深呼吸的方法来消解紧张情绪。在谈到“成功”时,陈院士把英文单词“success”的含义拆开来讲解,使“success”变成了“很多美元和欧元”的意思,寓意是要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把知识转换成财富。
“陈院士的报告旁征博引、声情并茂、内容新颖,十分精彩。”信息学院的一位同学如是说,60多岁的陈院士一口流利的英语同样让在场师生赞叹不已。
开发自身潜力 点燃心中火种
报告会上陈院士还热情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当问及“大学生应该怎样培养创新精神”时,陈院士如是回答:“一是有好的心态,开发自己的潜力。用信心点燃自己心中的火种。二是关注社会需求和动态,多做贡献。”
最后,陈院士寄予中南学子:“只要一个人的头脑中的火种被点燃,不管他(她)读大学还是读高职,他(她)都能发光。”并为我校题词:“开拓,创新,早日成为一流大学。”
相关链接: 陈清泉院士简历
陈清泉,男,1937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陈清泉教授1957年获中国矿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59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81年获香港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获乌克兰敖德萨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
陈清泉教授是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特级会员(Fellow),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IEE)资深会员(Fellow),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世界电动车协会的创始人及主席。
40多年来,他对电动车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开发创新,提出了电动车的工程哲学,揭示了电动车的系统集成与优化设计规律,发明了多种电动车专用的特种电机及其控制装置,研制了多辆不同类型的电动车,并多次获得国际性的奖项,为现代电动车学奠定了基础。
他先后在国际上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9本专著,获8项国家专利。2001年他被亚洲权威期刊《亚洲新闻》评选为亚洲最佳技术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