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国教授做客我校经世讲坛
来源:人文社科处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01日 作者:晓燕
11月30日下午两点,中南大学经世讲坛邀请到著名学者张明国教授,为百余名中南学子带来了一场题为“日本化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社会背景:兼对中国的思考”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李侠教授主持,管理楼401座无虚席,张明国教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学术见解和风趣的谈吐为台下的师生解答了日本学者为何屡屡获得诺贝尔奖,以及对中国现状和发展的思考。
讲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张明国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其研究历程及研究成果,并从中国和日本切入研究,先简单介绍了诺贝尔奖的起源、评奖规定及发展,以及华裔学者获得诺贝尔奖的的情况。重点讲述了日本学者获得诺贝尔奖的社会背景。从1949年汤川秀树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至2002年田中耕一获诺贝尔化学奖,日本共有12位学者获得诺贝尔奖。2008年的三个物理学奖均被日本或日裔学者获得。张明国教授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一种生存本领”,因此日本和诺贝尔奖的密切联系是与日本民族特性和历史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通过对日本学者获诺贝尔奖情况的分析,张明国教授认为诺贝尔奖的发展趋势为获奖者由单人向集团转变。
第二部分,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野依良治和田中耕一为例,具体分析其所在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个人兴趣、性格特点、学术经历以及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总结出日本科学家多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原因。其中包括:卓越的“意外发现”能力,即从被他人忽视的现象中获得启示,并对此有出色的发现的能力。张明国教授认为科学发现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还需要认识上的飞跃。“意外发现”能力使这种飞跃成为可能。“意外发现”能力来源于每个人所拥有的自由、灵活的思考力和创造力;精神、时间和经济上的充裕为依托。要把意外发现所获得的新设想变成具体的发现和发明,就需要这三个要素的充裕,才能造就良好的研究条件。然而,现在大学盛行业绩主义和日本大学的较僵化的排位制,以及企业经济不景气且竞争激烈,这些环境的变化已经很难做到这一点了;矢志不渝、追求完美的研究恒心以及连续实验、锲而不舍的学术精神,不追求短时间的研究成果,而是致力于长时间的研究。而现在,完美主义的宗旨在现在的日本已经几乎不存在了,人事制度上的“业绩主义”和“竞争主义”的盛行,迫使研究者选择在短期内取得成果的课题进行研究,这种中等水平的研究虽然有助于各个领域知识的发展,但无法产生划时代的发现和发明,则科学技术就会丧失其发展的意义也无法取得飞跃发展。科学研究对此的评价是:不主张完全放弃对研究者进行业绩主义和竞争主义的评价,而贯彻平均主义的原则。但这种过度的平均主义将会使发展停滞下来。
第三部分,张明国教授总结,无论是从培养研究者的角度还是从研究环境的角度,能够具备“诺贝尔奖级”的发现和发明的条件,在现在的日本已经不存在了。想要造就获得诺贝尔奖的环境,一方面要重视竞争,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建立“长期研究”的学术环境和制度。而在当前的现实下,科学家需要做的则是“当你不能左右环境的时候,要与环境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左右不了社会,而又想要有所突破,则需要自我调整,保持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这才是追求长期研究的关键。也只有做到这一点,中国才能造就浓厚的学术环境,真正融入诺贝尔奖。
整场讲座中,张明国教授丰富的学术经历和充满热情的风趣讲述令讲座高潮迭起。不仅是对“如何创造足以诺贝尔奖的社会背景”这一问题,更是对如何创造更好的学术氛围和社会环境提出了思路,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思考,使得在座的百余名师生受益匪浅。
张明国先生简介:
张明国教授,哲学博士。就职于北京化工大学,任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现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STS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技术哲学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与普及委员会委员;中国日本史学会理事兼日本科技史专业委员会主任;日本化学史学会会员,多次应邀赴东京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东北大学、成溪大学、大阪教育大学、京都同志社大学、大阪大学、大阪市立大学等高校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研究方向:技术哲学与技术文化学;科技思想史与中日科技比较;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在《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杂志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译著参著2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