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永海教授谈佛教与中国文化 释世间万物皆源于“缘”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08日 作者:刘柱 付正华
12月5日晚7点半,南京大学哲学系赖永海教授应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邀请,在管理楼506作了题为《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学术报告,报告分佛教基本教义的介绍、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等两部分。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院长李建华教授主持报告会。
赖永海教授首先对佛教与一般宗教的关系做了简单的比较,他认为佛教与一般宗教间的共同点都讲信仰,不同之处在于佛教不局限于信仰,而是在讲信仰的基础之上更注重智慧,即“慧解说”:用智慧来获得解脱,这是其他一般宗教所不具有的特点。
赖教授用佛学来阐释人常常会遇到的 “缘”,他说,世间万物都因缘而起,缘尽而灭,“缘”即条件,也就是说,世间的万物都是条件的产物,条件具备了,事物即产生,条件消灭了,它就不复存在。佛学认为万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这正好与西方辩证法相吻合。
赖教授对佛教的基本教义定义为:“苦、集、灭、道” 四谛法。四谛法把人生看成是一个合成体的假象,是虚无的,而道是人寻求解脱的方法和途径。“十二因缘”是从纵向的角度去看待人生,把人生看成是一个不断从无明到老死念念不止的往复流转的过程。小乘是指自救,即自我解脱。而大乘则是指利他,即我们常听说的普度众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在谈到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赖教授分析了从佛教的引进到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赖教授认为,佛教最早是从汉代时引到中国,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可以说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如国人都相信报应,主张行善,而佛教有“三报论”即现报、生报和后报。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更是深远,如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思想都与佛教有着深刻的渊源,而王维更是佛学文人的代表。另外,读宋代苏东坡等文人作品也会发现很浓的佛教色彩,佛教还渗透到了包括后期的宋、元、明、清朝的戏曲,书法,小说等主流文化中。
同学们被赖教授所传达出来的深邃思想和温文尔雅的风貌所深深感染,报告会是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相关链接:
赖永海先生,1949年生,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教授,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研究专长:佛学、中国哲学、宗教学。
近十几年来,相继出版了《中国佛性论》、《中国佛教文化论》、《宗教学概论》、《佛道诗禅》、《佛学与儒学》、《湛然》、《佛典辑要》、《高僧传释译》等15部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文化》等刊物上发表了论文50多篇,主编国内第一部《中国佛教百科全书》(11卷,300万字)和"禅学丛书"(2辑10册)、"中国佛教经典宝藏"(50册);其中,学术专著《中国佛性论》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著名学者季羡林、张岱年、任继愈、傅伟勋等教授都给该书予高度的评价,认为该书"富有创造性","在中国哲学与佛教史研究方面具有首创的功绩"。《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的报道中称该书是"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第一部研究中国佛性论的专著,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学术研究工作。"在科研方面,曾以《佛道思想礼仪研究》的研究课题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佛教与中国文化》课题获美国王安汉学基金奖助,现正在主持国家教委博士点项目《简明中国佛教史》。
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评为"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