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和诊断与防治研究”喜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来源:湘雅二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12日 作者:彭健

1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我校湘雅二医院廖二元教授主持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和诊断与防治研究”项目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绝经后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流行广泛,经济负担重,社会压力大,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21世纪的前10年确定为“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病10年”。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研究国际上无敏感精确的骨形态计量技术,缺少特殊病例的诊断手段,国内尚缺乏可供推广应用的骨密度和骨生化指标正常值与数据库,缺少简便有效的社区预防经验。

该项目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首次建立和推广应用了新的峰值骨密度的测量计算、骨微结构分析和骨分子生物学等10多种新技术,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平台。首次发现成骨细胞MMP-TIMP的表达和功能异常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之一,为该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新的防治方法;首次发现骨质量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早期干预可改善骨的微结构和骨质量。首次建立和推广应用了骨密度诊断数据库,找到了骨丢失的规律和敏感部位,提高了骨质疏松早期诊断率。首次确立了3种新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并发现其致病基因的3种新突变位点。首次建立和推广应用了骨代谢生化指标正常参考数据库,筛选出7个优化指标,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病情观察和疗效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首次发现女性终生骨丢失量的65%发生在60岁以前,提出并实施了由老年期被动治疗转变为中年期早期预防的新防治策略,取得良好效果。诊治骨质疏松患者5780例,病例来自1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3个骨质疏松综合防治基地,首次发现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预防骨质疏松,提出了合理使用钙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的具体方案。

该项目发表研究论文24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5篇);累计被引用2269次(其中被他人正面引用1064次,SCI收录论文引用110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论文76篇。主编出版专著和规划教材8部。与19个国家的30多位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55名、技术骨干230名。协助10多个单位完成了课题研究或研究室的建设等工作。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奖励16项。

多项新技术和新成果在26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区的53个单位推广应用,广泛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骨折风险预测和治疗效果的评价,并推广到内科、骨科、妇产科、老年医学科、风湿免疫科、药理学、生物化学、康复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学科领域。

该项目由中南大学代谢内分泌研究所和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的廖二元、伍贤平、罗湘杭、戴如春、周后德、袁凌青、彭依群、张红、邓小戈、伍汉文等参与完成。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