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首例序贯式双肺移植患者术后已存活一年
来源:湘雅二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16日 作者:英暇
45岁的尹甲生终于告别了困扰自己7年多的肺病,带着移植的“新肺”健康存活了一年。他是湖南省首例存活时间达到一年的双肺移植患者,填补了我省在肺移植项目上的空白,标志着我省的肺移植水平跨入了全国先进行列。
尹甲生,湖南新宁县人,从事石匠工作,7年前出现咳嗽、咳痰并呼吸困难,诊断为“矽肺”,术前2年患者呼吸困难日趋严重,平时上一层楼都喘不过气来,中间还要休息好几次,在平地走路也每隔5分钟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下,更不用说干农活了。病情严重时,他只能卧床休息,连洗脸、穿鞋等最基本的生活起居都需家人帮忙,丧失了基本的生活和劳动能力。回忆起手术前的生活,生性好动的他表示“真是生不如死”。
他经人介绍来到湘雅二医院,经系统检查后诊断为“双侧矽肺,双侧全小叶型肺气肿”。医院立即组织了全院大会诊,专家们全面讨论分析后一致认为患者已经是晚期矽肺,肺功能已极差。靠药物治疗无法挽救生命,如不及时手术,他将在短期内死亡,而单纯进行肺叶切除或肺减容术不能挽救他的生命,“换肺”是唯一生路。患者及家属强烈要求手术治疗,在患者及家属的请求下,湘雅二医院胸心外科专家果断决定为患者进行肺移植手术。
为了确保手术成功,在医院领导的全力支持下,医院充分调动人力、物力,由胸心外科、呼吸科、心血管内科、移植中心、麻醉科、检验科、药剂科、免疫科、输血科、病理科、超声科、放射科组成了相应手术组、术后监护组、医技支持组;医疗、护理、后勤部门等组成保障服务组,全力保障移植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前,专家组成员多次进行讨论,制定出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及术后监护、治疗与预防并发症的各种措施。
手术采用的是非体外循环下不断胸骨序贯式双肺移植手术。尹甲生被麻醉后,只利用左肺维持通气。先切除右侧病肺,植入供体右肺,2小时后,支气管、 肺静脉和肺动脉相继吻合结束,右肺移植成功。待患者生命特征平稳后立即进行左肺移植,此时由刚刚移植上的右肺承担身体全部的氧合功能,保证了左肺移植的顺利进行。1个半小时后,左肺移植顺利完成。整台手术历时10小时。
手术后,医护人员对其进行了精心治疗和护理,24小时监护,每天生化监测、循环功能、呼吸功能、支纤镜、胸片等检查项目多达20多项,发现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了移植手术后最容易出现且最难处理的两个常见问题:肺部感染与急性排斥反应,促进了患者顺利恢复。术后26小时顺利拔除气管插管,恢复自主呼吸,呼吸平稳,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移植肺及支气管吻合口愈合良好,呼吸平稳。术后监测血药浓度以合理地进行个体化给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肺移植常见的排斥难题。在监护中心及胸外科的全体医务人员精心呵护下,患者迅速恢复健康,第3天就可以下床活动。7天即可完全生活自理。术后多次复查示患者肺功能恢复正常,目前他已能完成一般的日常工作。
尹甲生的妻子表示,尹甲生是家里的主心骨,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他病后,家中不仅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还欠下了四五万元的外债。“如果他出了事,我们孤儿寡母还怎么过啊!”尹甲生的妻子激动地说,“换肺不仅让我丈夫获得新生,也救了我们全家!”
肺移植手术是目前治疗终末期慢性阻塞性肺病、矽肺及特发性肺纤维化等病症的唯一有效方法,也是世界医学界公认的高风险、高难度的手术。肺移植手术是所有器官移植手术中难度最大的,该手术的成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我省还是第一例。其关键难点在于:一是供肺的保护难度极高;二是人体对外来器官的排斥反应。由于肺的急性排斥反应临床表现有时难以察觉,监测和对症治疗难度大,肺部又是人体与外界大气相通的器官,受外界环境的污染大,细菌感染机会多,并且肺部本质脆弱,开放引起的灌注损伤比其他器官都大。再加上手术技巧要求高,术后病人的排斥反应强,并发症多,所以手术成功率比肝脏、肾和心脏等器官移植都要低,同时术后易感染,给术后患者长期生存带来极大难度。该病人能够健康存活一年,主要是因为我们手术中肺保护良好,气管及血管吻合一次成功,没有发生气管吻合口裂开,术中采用了序贯式肺移植,及术后抗感染、抗排斥反应的成功。
湘雅二医院胸心外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每年完成体外循环手术2500余例,普胸手术1200余例,综合手术量具全国前列。2001年成功地完成了湖南省新世纪第一例心脏移植术,2003年成功完成了湖南省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手术,患者至今情况良好。该次双肺移植患者存活一年标志着湖南省胸心外科手术的新突破和对术后抗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