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医院与美国Maryland大学联合探索建立未来中国城镇急诊医学新模型
构建医改新形势下湘雅急救体系和急救技能规范化培训模式
来源:湘雅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7日 作者:伍西明
4月17日,美国Maryland大学医学院急诊医学专家Veronica Pei(裴洋)博士与湘雅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方平教授握手,就该院获得的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项目“社会化多层次规范化急救体系的建立及其作用研究”的合作事宜达成共识,并正式宣告合作项目启动。该项目计划,旨在通过双方合作,构建符合新医改形势下社会需要的湘雅急救体系和急救技能规范化培训模式,建立未来中国城镇急诊医学工作新模型。省侨联主席、湘雅医学院副院长曹亚教授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的人口大国。目前我国急救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尚未建立统一的社会化、多层次、规范化、系统的急救体系,不同层次的医院在急救服务中各自为政,缺乏联动。低级别医院的急救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民众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缺乏。急救技能的规范化培训体系和机构也甚为不足。这种急救体系已无法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使得许多急症患者错失救治机会,导致伤残甚至死亡。汶川大地震让我们意识到,建立社会化、多层次、规范化急救体系与提高急救人员的规范化操作技能已成为目前中国公共卫生建设首要任务。
具有百年历史的湘雅医院,拥有一支强大“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急诊医学队伍,在我国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抢救中发挥龙头示范作用。湘雅医院院长陈方平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社会化多层次规范化急救体系建立及其作用”研究,并于2008年12月获得中华医学基金会(CMB)项目资助。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急诊科在培训急诊医师方面有着较长的历史。目前该院有大约75名国家认可的具有出色的临床、科教能力员工,参与中东,南非和中国等国家的急诊医学发展项目的国际急诊救护事务。湘雅医院与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强强联合,通过该计划项目的启动和实施,通过3年的努力,探索建立社会化、多层次、规范化急救体系和急救技能规范化培训模式,制订未来中国城镇急诊医学的新标准,并为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的相关决策。
预期成果: 验证一个社会化、多层次、规范化的急救体系能提高我们的急救水平,显著降低急诊患者的死亡率及伤残率;提高我们急救体系应对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评估验证该医疗急救体系与急救技能规范化模式的有效性、广泛接受性、低费用与可持续性;同时它能够向湖南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推广。
相关背景: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的人口大国。目前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EMSS)尚未建立成统一的社会化、多层次、规范化、系统的急救体系,急救组织性质与管理体制多样,急救网络缺乏统一规划、统一指挥调度,不同层次的医院在急救服务中各自为政,缺乏联动。应急医疗救援理念较陈旧,低级别医院的急救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公民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缺乏。急救技能的规范化培训体系和机构也极为缺乏。实际中EMSS个个环节脱节现象普遍存在,院前未能得到有效救治,甚至处理不当,院前急救人员不能将危重病人快速准确送至最近、最有利救治的医疗机构。不同医院急救模式不统一、急诊人员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作用,院前急救与院内的衔接机制不明确,抢救行为也较被动。而医院对急救对象缺乏分类管理、急救力量不适当地较多地用于非急诊病人的诊治上,造成急救资源的准备和使用不合理,使发生紧急救援时难以全力以赴。因此这种急救体系已不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
急救强调时效性,对心脏骤停病人的急救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对创伤的急救也有“黄金1小时”的概念,这个阶段现场急救、途中转运、急诊救治的正确实施直接决定了病人的救治结果。因此急救应特别强调“第一时段”的救治质量。目前的急救体系在多数情况下无法保证急救的时效性,使得许多急症患者错失救治机会,导致伤残甚至死亡。汶川大地震中,很多重伤员错失现场“黄金时间”的急救,错过了救治的最佳时机。建立高效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以保障公民生命安全,改变现有的急诊服务模式和制度已迫在眉睫。近年我国急诊界提出了急诊体系建立的“三环理论”,即由院前急救体系、院内急诊体系、重症监护治疗体系组成三环,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实现院外急救、院内急诊和重症监护治疗全程一体化的急诊医疗服务模式。院前急救是急救体系的首要环节,然而却是当前我国急救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突出问题是服务网络不健全,在农村覆盖率低。为满足全社会的急救需求,需打破条块分割格局,资源共享,合理规划急救服务网络。通过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网络管理模式,发挥各应急单元的作用,使各区域急救半径及急救时间缩短。
公民基本急救技能亟须普及,以便推行“第一目击者”参与现场救治的社会化急救理念,使院前急救网络向社区延伸,实现院前急救社会化。目前中国公民的急救责任和义务没有明确规定,民众的急救知识和技能非常缺乏。国内一项对12000名市民的调查显示,面临突发事件需要急救时,74%的人选择报警,18.4%的人大声呼救,96.3%的人把救人的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唯独缺乏自己应对急救的意识和能力。因此社会上急救人力资源的培养对现场救助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如消防队员、警员、保安人员、公共交通、商业和娱乐业等行业的工作人员中都应该接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发生灾害事故或人身伤亡时,作为现场急救人员负责早期识别疾病,启动EMSS,同时成为第一个实施救治人员。只有提高公众自救意识和技能,才可能做到在来自疾病、自然灾害和恐怖破坏的突发事件中,使更多的人享受到生命被拯救的最基本权力。所以培训民众的急救技能已成为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针对民众的、规范化的、多层次、系统性的急救技能培训体系和机构。
湖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是个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发展中省份,GDP处于全国中等水平。湖南省内的急救体系处于较为落后状态,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样本。本课题的目的即为探索如何在湖南这样一个区域建立现代的社会化、多层次、规范化并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急救体系和急救技能规范化培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