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专题】周卓平:平凡岗位上谱写人生华章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30日 作者:——

生命如枫

仲秋的岳麓山,层林尽染。

此时,头顶上343公里远的浩瀚太空,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七号正以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的速度飞过,那上面,有周卓平她们课题组研制的高端铝合金材料制造的飞船元器件。

然而,周卓平再也等不到神七的凯旋,更来不及分享胜利的喜悦,这位中南大学材料学院刚刚退休的副教授,犹如秋风里的一片枫叶,历经56年的风霜,遽然飘落在麓山脚下她奉献了毕生心血的土地上。

噩耗传开,所有认识她,熟悉她的人们震惊了。远在北京的王淀佐、左铁镛两位年逾古稀的老院士闻讯不由老泪纵横;正在外地出差的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星夜弛电,深表悲痛;送别周卓平,正值国庆长假,机票、车票异常紧张,她生前的学生——现在大多已是企业、研究院所的领导、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们,有的挤火车一路站着过来;有从广州、南宁等地请几个司机轮流驾车连夜赶来,为的就是“送送敬爱的周老师”;追悼会现场,周卓平的学生、朋友、同事哭倒一片……

国家发改委、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铝业公司、西南铝业、南南铝业、东北轻金属公司、航天二院、航天五院、北京航空制造所、贵州061基地、湖南省科技厅、湖南晟通科技园、中南传动机械厂……唁电、唁函雪片般的从四面八方飞向岳麓山下。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高校教师,一位去年才退休的科研工作者,她的离去,为何牵动了这么多人的心弦?周卓平到底是个怎样一个人?这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名字,为何寄托着这么多人无限的敬重和思念呢(全文)

网评:我们需要周卓平精神

周卓平到了另一个世界。她留存在人间的事迹和精神,却一再让我们感动,引我们沉思,令我们心存敬意,鼓舞我们奋力前行。

周卓平仅仅活了56个年头。按当今时代的物质生活水平、医疗条件以及女性平均寿命来考量,她这一生实在太过短暂。

熟悉周卓平的同事们都知道,长期的超负荷操劳,透支了她的生命。不过,进一层说,在周卓平那里,这种生命透支完全出于自觉自愿,出于自由。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这一成为常识的名言,周卓平不是不知晓;茫茫人世间,不少人在追名逐利、及时行乐,她不是不清楚;对自己的生命体征,对自身生命忍辱负重的界限,她也不是不了解。然而,周卓平更懂得:每一个个体生命本身,都包含着超越个体生命的神圣价值;对于一个以教书育人为职志的个体而言,学生的成长,学校的进步,事业的发展,科学的昌明,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等等,应当比肉体生命更为神圣、更为重要;并且,神圣价值的实现,需要个体发自内心,倾尽毕生的体力、精力、智力,为之劳作,为之创造,为之奋斗,这是古往今来一切君子仁人的共生态和共存态。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她才一如既往,奋不顾身,心甘情愿透支自己有限的生命;她才选择了一种珍爱生命的独特方式,那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潜能,彰显生命的意义,让生命坦然迎纳来自于社会、历史、时代的神圣价值,坦然负载和承受各种人生磨难。

周卓平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她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师,没有高贵的身份,没有显赫的地位。她做的是平常人,行的是寻常事,料理的是日常关系,经历的是伦常实践,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彪炳史册的功绩,更没有豪言壮语。她一辈子只求一个勤勤恳恳地耕耘,老老实实地劳作,无怨无艾地奉献;只求一个对日常实践尽心,对平凡岗位尽职,对分内工作尽责,对身边事务尽力;只求一个“至诚无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可以说,周卓平以平凡的生存,成就了伟大的精神人格,塑造了崇高的精神丰碑,存留了永远的精神典范。

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尤其在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高尚的人格品质,高远的理想境界,高洁的道德情操就更显得不可或缺和弥足珍贵。

周卓平矢志不渝、自强不息、追求理想的进取精神,舍生忘死、任劳任怨、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恪尽职守、爱生如子、甘为人梯的敬业精神,只问耕耘、不图回报、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风范的有机结合,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所必需怀抱的生存精神,也是我们中南大学得以跻身于世界高水平大学行列所必需拥有的实践精神,甚至还是整个当代中国社会得以全面进步所必需具有的时代精神。

周卓平精神不朽!(全文)

网评:在平凡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

周卓平和向军华,一个是中南大学的教师,一个是中南大学的校友;一个以身殉职,只有不朽的精神长留人间,一个风华正茂,在湖南城步顶天立地,风雨兼程改造世界、塑造自身;两人身份不同,存在状态迥异,但是,他们都在条件艰苦的平凡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都是践行当代大学尤其是中南大学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全文)

电视报告文学:生命如枫——追记中南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周卓平

http://news.csu.edu.cn:8080/vod/hvcs/tv/TvController?action=tosubprog&subName=3&pageIndex=1&progId=PROG00000000584

怀念我的老师、师母、同事周卓平

尊敬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作为周卓平老师生前的学生、同事,今天在这里向大家讲述她的事迹,重温她如枫叶一样平凡但火热的人生,感到非常荣幸。

转眼之间,周老师离开我们半年多了,追悼会上学生们跪拜在周老师灵前的一幕幕犹在眼前,尤其对从她的学生成长为同事的我来说,与她共事二十多年里的点点滴滴,这一生都难以忘怀。

我永远记得(全文)

严师慈母周卓平:用爱点亮心中的灯塔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吃她烧的饭菜时,她总是让我多吃,并不停地给我夹菜。因为我来自湘西农村,她总担心我吃不饱。我临走时,她还送我一些东西,并一再祝福我父母。考研时给我找单独的教师辅导,让我如愿以偿读上研;当我从印度回国时,她又张罗着给我介绍对象,设法让我们成伴;当我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鼓励我继续努力;当我在异国他乡时,劝导我好好把握机遇……周老师是我的严师慈母,帮助、影响了我的一生。”这是记者在采访周卓平老师的丈夫张新明教授时,从他的手机里摘录的一条短信,是妻子在国外的一个小有成就的学生发来的。一字一句,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无私无尽的爱。大爱无痕,教书育人28载,周卓平老师洒向学生的都是爱。 (全文)

周老师心中的三杆标尺

在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曾经有这样一位老师:对工作,勤勤恳恳;对科研,认真严谨;对丈夫,无微不至;对学生,视如己出;经手巨额项目经费,却一生清贫两袖清风;做出众多大成果,却不愿留下名和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眼泪始干。”用这句话来形容她毫不为过,她就是我校原材料系党支部副书记周卓平老师。(全文)

#pagingflag#

燃烧的生命———纪念周卓平老师

张新明教授脑海里永远都抹不掉那三天里的点点滴滴了,纵是大悲之后依然历历在目:他还记得,9月25日,正和妻子周卓平在北京解放军总装备部作项目汇报时接到了一个喜讯———27日,教育部联手财政部来校调研,预备拨款5个亿给学校 “铝合金工程化建设平台”,这是学校前所未有的大项目。如果获准建设,将给学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其中一个重要项目组的负责人张新明,以及该项目的“大管家”周卓平,他们二话不说,连夜赶回了长沙。虽是前所未有的好机会,类似的准备工作他们已是轻车熟路。让张教授万万想不到的是,万事具备迎来了调研组的时候,连日来辗转奔波、超负荷劳作的妻子周卓平却倒下了,再也看不到即将到来的成功。张新明哭了。

瞬间,宁静的校园变得沉重而悲伤。听到消息,远在北京的王淀佐院士哭了,左铁镛院士哭了,中铝、西南铝的合作伙伴哭了,同事朋友哭了,学生哭了……5个亿的大项目似乎早已过去,成了遥远的背景,人们的眼前只留下了周卓平--在精英林立的中南大学校园里,一个曾经没有耀眼的学术光环、没有煊赫的权利身份,却值得我们去认识、了解、尊敬和学习的普通人。(全文)

“努力吧,你们都是我的骄傲!”——回忆”慈母”周卓平老师

昨夜看资料很晚,又做了一上午透射电镜,午饭后,我竟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睡梦中,我感到一只温暖的手在我头上轻轻抚摸,朦胧中我看到周老师面带微笑慈祥地看着我,轻轻地说:“累了吧?”这是三年前的事了,从那时起,我一直把周老师当成母亲来看待。去年9月突然传来周老师去世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泪水如雨。周老师,我还没来得及回来看看您、孝敬您呢! (全文)

爱如长河

今天下午我想给周卓平老师打个电话,希望就一件事情听听她的意见,我在大脑中浮现出她那爽朗利落的话语“瞿贻军咯,你在哪里哟,啥子时候来长沙看看哟”。实际上我也在琢磨着如何让问候语带点长沙味,手机无法接通,座机是他人接的。我直接的反应就是周老师出差在外,连办公室都换了,看来工作做得更好了。但我不甘心,就试着拨张新明老师的电话,张老师沉重地告诉我周老师去世了……我试图稳定自己,可内心澎湃起伏,无法平复……于是蹒跚到莱茵河边,河浪一遍一遍地击打堤岸,似乎也蕴含着无限低低的呜咽,我终于无法忍住,泪流满面……与周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竟如此鲜活地呈现在脑海中。(全文)

忆慈母般的周卓平老师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可您,周老师,一位我想用一生的时间去尊敬的人却再也回不来了。周老师,您走得是如此的匆忙,让我以为这是上天跟我开的一个玩笑。虽然您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您那慈母般的微笑依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您对我的帮助、关心与指导我将铭记于心。 (全文)

无声铸师魂——素朴与沉毅的周卓平老师

周卓平老师,她看上去没有改造社会的宏伟理想,也没有开辟一个时代的雄心和伟力,但她对自己的生命有着独特的期许。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在平淡中书写着一名教师的精神境界--以朴素的教育理念与沉毅的人生态度,实践着她的平凡人生,影响着一代学生的成长,支持着丈夫的工作。在她身上我们能看到老子和朱熹所崇尚的品质和人生态度——素朴。《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朱熹:直谅朴实,处事不苟。(全文)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