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罗选民教授做客“经世论坛”讲解鲁迅翻译
来源:人文社科处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30日 作者:小弛
4月29日晚7点,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罗选民教授亲临我校“经世论坛”,作了题为“Lu Xun’s Hard Translation and its Acceptance in the West”的讲座。
正式讲座前,罗选民教授简短而深情地回顾了在这片校园生活十年的经历,作为外国语学院前院长,他很高兴重返校园,和昔日的同事和学生进行交流。
罗选民教授指出,鲁迅多是以文化巨人和文学大师的身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的,而作为翻译家的鲁迅则较少受到关注。罗教授以鲁迅的“硬译”原则为切入点,对“硬译”及“风姿”、“易解”等观念作了扼要的梳理。鲁迅的“硬译”多受误解,因为很多研究者忽略了鲁迅翻译策略的选择是为了忠实地再现西方的文化,从而为我所用,改造中国文化,以求对国民性的改造。罗教授指出,西方学者如翻译界重要人物Lawrence Venutti和美籍华人学者Lydia Liu(刘禾)等对鲁迅的研究贡献颇多,如指出了翻译研究中的学术意识,引起西方学界对于鲁迅翻译研究的重视,但对鲁迅翻译策略的解读也有失之偏颇之处。例如,Venutti认为鲁迅的“硬译”源于德国学者如歌德和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实际上是源于中国源远流长的翻译实践以及翻译思想。罗教授把鲁迅至于中国近代文化史的语境下,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其翻译的选材以及翻译策略选择的重要意义,不仅对于现代汉语在表达方式方面的改造以及近代文学创作(小说创作),而且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之后,听讲的师生踊跃提问,罗教授从中西文化交流、翻译学科建设、翻译思想史研究研究以及外语学习等方面详尽地解答了大家的问题。
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跃军教授主持, 贾文波、张旭教授、刘辉修、张征、吴琳博士等老师参加了这次讲座。
罗选民简介:
清华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硕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香港岭南大学)
教育背景:香港岭南大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 (硕士)
主要工作经历: 1981-1990年任教于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1990-1999在长沙铁道学院工作,先后任外语学院副院长、院长。1993年5月破格晋升教授,同年10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1月被授予“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9年底调入清华大学,现任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外语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1996、2001年度耶鲁大学比较文学系高级访问学者,2003年2-7月台湾师范大学客座教授;2006-2007加州洛杉矶分校富布赖特访问学者。
学会与社会兼职:国际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学会(IATIS)理事,加拿大McGill大学学刊TTR (《翻译 术语 写作》)国际顾问,伦敦大学 (SOAS & UCL) 亚非文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丹麦哥本哈根大学Perspectives (《视角:翻译学研究》) 副主编,《中国翻译》、《中国外语》、《英语世界》编委,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翻译协会副秘书长,人事部、外文局翻译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与获奖情况: 著译有《文学翻译与文学批评》(人民文学出版社)、《话语分析的英汉语对比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耶稣基督的上帝》(香港道风书社)等十余本,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被SSCI和A&HCI收录多篇;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多个省部级科研项目,曾先后获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0)、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合),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第三届全国优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2006)。
研究方向:翻译研究,话语分析,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