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爱如长河

来源:材料学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4日 作者:瞿贻军

今天下午我想给周卓平老师打个电话,希望就一件事情听听她的意见,我在大脑中浮现出她那爽朗利落的话语“瞿贻军咯,你在哪里哟,啥子时候来长沙看看哟”。实际上我也在琢磨着如何让问候语带点长沙味,手机无法接通,座机是他人接的。我直接的反应就是周老师出差在外,连办公室都换了,看来工作做得更好了。但我不甘心,就试着拨张新明老师的电话,张老师沉重地告诉我周老师去世了……我试图稳定自己,可内心澎湃起伏,无法平复……于是蹒跚到莱茵河边,河浪一遍一遍地击打堤岸,似乎也蕴含着无限低低的呜咽,我终于无法忍住,泪流满面……与周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竟如此鲜活地呈现在脑海中。

1990年的秋天,阳光灿烂的校园,材料系召开新生大会,大会主旨是介绍校友事迹。当时我们新生就被一位女老师的发言和风采所深深打动。事后才知道这就是周卓平老师。周老师穿着灰色的工作装,头发略带艺术气息的有点卷,脸上自信、阳光。她设身处地地谈到学习、成长和择业问题,认为国家发展和竞争都需要新材料科学,材料系在全国都享有盛誉。我记得周老师还提到王淀佐院士的要求、洛阳铜材厂、西南铜铝厂校友的拼搏事迹。这个温暖的下午是启发性和鼓动性的,周老师给了我们新生一把心灵的钥匙。我在湘西大山里长大,是没有见过大世面的初生牛犊,还在回味着军训和欣赏着母校的好奇之中。周老师为我展现一个精彩和博大的世界,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材料系,大学学习的意义和目标也找到了。我就是这么青涩而自豪地融入大学学习的。

我头脑中经常出现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画面里两个孩子、两个大人围成一桌,桌上摆着丰盛的饭菜,包括牛肉、排骨、豆腐、蔬菜和汤。其中的一个孩子总是比较拘谨。两个大人(周老师和其母亲)劝这个孩子多吃点。这个孩子就是我。记忆中我就是这么被周老师看着饱餐一顿的。我还准确地记得豆腐加酸菜的味道,有点不好意思,这盘菜让我全给吃了,因为周老师说黄豆营养价值高。我荣幸地被周老师招待,客观原因是我给柯柯(周老师的儿子,是时就读于师大附中)做了两个学期的家教。周老师说话很干脆,说:小瞿咯,柯柯的学习要抓紧点,你们是同龄人,有共同语言,你就把他的思路带好,让他换个脑子:不要追娱乐明星的星,要追自己上进的星。这些话语仿佛就在耳边,连周老师说话眯着眼睛的神态和夹菜的动作都似乎可看到。吃完饭后,周老师就让我带两幅挂历,同时还祝福我父母。当时我嘴笨,可心里的感动永远这么真实。知我者谓我心忧。周老师是知道我的心里活动的,她想到我在吃了一顿美餐后,还会挂念着父母的生活。(我大学四年一直是领特困生的补贴的)在母校学习期间,我是如此幸运地得到周老师的贴心鼓励和关怀。

1994年的一个春天,四个人在材料系的房间里热烈讨论着什么,有点像学术会议的味道,实际上是在讨论我考研面试的事情。这也是周老师着意安排的。除周老师以外,张雪枚老师、一个博士师兄和我均在场。周老师不仅让这个师兄在去北京的路上照看我,还安排我找北京科技大学的87级校友取经,掌握面试技巧。我当时觉得周老师怎么就觉得我还是一个小孩呢,还逞能说自己知道坐火车、知道问路,不会出问题(实际上长沙火车站买票很难,而且我的湖南普通话在北京问路真不太灵动)。更让人感动的是,在我顺利返回母校后,她仔细询问两个师兄照顾我怎么样,当她听到科大师兄让我住他的房间,指导我说心理素质是最重要的,周老师满意地说,他本来是一个好班长,处理事情得体、让人信赖;当听到一个师兄没有把我送到学校后,她竟然发怒了,说他做事连轻重缓急都分不清楚。其实,我当时也有点纳闷,怎么周老师认为我连公共汽车都不会坐了?我想在她的心中我(大四)和柯柯(高一)是同样的年纪。继续深造也是周老师的建议。她经常鼓励我的一句话就是“小瞿咯,考个研究生噻”。我还记得在材料系一楼的小教室,她让我和一个学长结伴学习的情景。这个教室在大门旁边,晚上基本没排课。周老师这样贴心的安排使我很高兴:不要和同学们抢座位了。有时周老师晚上还来看看,说身体怎么样,衣服够不够(她不问我学得怎么样,大概是怕给我太大的压力)。她做的比我母亲还周全啊。

北京的冬天和长沙一样,寒风刮个不停。但2001年的冬天,周老师将一些校友拉到西客站羊坊店的一个餐馆聚会。校友来自各行各业,围绕着周老师问长问短,场面非常热烈温暖。当周老师介绍我说,瞿贻军给(材料)系里带了好头,自从他考研后,系里很多学生都考到北京了;小瞿在搞软件管理,是质量专家,大家在软件方面有什么问题就找他吧。当时我立刻否认,说自己很幸运,考研也是老师们教育和培养的结果;至于软件,是自己在探索云云。其实我心里打的算盘是都是自家人就不要宣传了。要知道,我当时已经从母校毕业7年了,但在周老师这里,我还一如既往地享受“在校”学生的待遇,还得被她关爱着。现在想来,她费这么大的心血来安排这样的聚会,目的就是让大家知道对方的长处,互相学习。这样成长环境不是更好吗?实际上,我每次打电话时都有点踯躅,总希望自己有最新的成就向周老师汇报。直觉和结果都表明,周老师的激励对我就是这么的有效。

周老师总是这么积极乐观地引导别人,这么去感染别人的。看完了母校网站上《生命如枫》的缅文,我就从心底完全共鸣:周老师生活在感恩和幸福之中,成功的第二次婚姻让她找到自己的知心伴侣,并为此不计得失地辛勤工作。她生命中遇到了那么大的挫折,都乐观地挺过来了。怎么这次的心脏病就如此无情呢?我悔恨自己为什么不经常和她交流想法,为什么要等到构想完成后才给她打电话汇报呢?也许是我不忍心让她为我担心吧,我只能这么痛心地默默安慰自己。周老师和张老师到北京这么多次,硬是没有抽出时间去过我家(虽未谋面,我爸妈一直将周老师看作我的至亲)。我一直希望我完成人生积累后,再到长沙和周老师好好一叙,但等待的结果尽是这样的残酷。

幸福是什么?人生充满着回忆就是幸福。周老师是我记忆中永远鲜活的烙印。我还得继续积攒这些幸福。因为我回国后会去母校向周老师汇报的,一定会的,很快会的,经常会的。

不是结尾:本来这篇文章我打算是写给自己的,正如我给张(新明)老师短信中所写“我就把它当作和周老师的一次长谈吧,自己珍藏吧”。今天和编辑老师联系后,我在内部的版本上做了大量的删改,这就是目前所谓共享版本的来历。怎么来写这个文章呢?我觉得还是还原周老师的乐观个性,她是不希望我沉于悲痛的,而是期望千千万万个象我这样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和美好的明天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构想,要求社会有更多象周老师这样引导大家发掘和谐幸福的精神家园。所以我试图形象地捕捉这些质朴的温情镜头。在这些场景贯穿着周老师的慈爱、我的成长。镜头里周老师既是导演,又是主角,我还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张艺谋说一部电源在几年以后,大家对故事会忘了,对高科技特技会忘了,一些镜头却可铭记一生。这也恰恰是我改写过程中的感受)。我想,这就是周老师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因为她在眯着眼睛对我笑呢,“瞿贻军咯,你写啥子呢,我交待的事情你考虑得咋样咯”周老师就这样一直活在我的身旁。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