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师心中的三杆标尺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6日 作者:李铁华
在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曾经有这样一位老师:对工作,勤勤恳恳;对科研,认真严谨;对丈夫,无微不至;对学生,视如己出;经手巨额项目经费,却一生清贫两袖清风;做出众多大成果,却不愿留下名和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眼泪始干。”用这句话来形容她毫不为过,她就是我校原材料系党支部副书记周卓平老师。
不了解周老师的人对她的热爱工作、孜孜不倦、勤俭节约、安于清贫感到不可思议,甚至不敢相信。听了周卓平老师的一些事迹后,记者也感到十分震撼。在一片的赞扬和怀念声中,记者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使周老师做到这一切的,记者认为,那就是周老师心中始终坚持的三杆标尺:严格、刻苦、节俭。就是这一种价值观在支撑着她的人生,使她执着自己的追求,铺就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严格才能出成绩
认识周老师的人都知道,她是个非常严格的人。她认为,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不折不扣的搞学习,扎扎实实的搞研究,才能做出不一样的成绩。
曾是周老师学生、现为材料院副院长的王德志老师还记得,大二时,要考试英语四级,要命的是还要考听力和口语,这对大家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为了让同学们都顺利通过考试,周老师给学生们指定了一间语音室集中学习。为了加强监督,每天的早晨和晚上,周老师都会带着年幼的儿子到语音室陪学生训练,从不缺席。很多同学坚持不住,总是想偷懒逃课,但周老师总有办法制服他们。她鼓励学生要挑战自我,不畏困难。奋战数月后,同学们全都通过了考试。
曾经有一段时间,同学们迷上了玩麻将,周老师坚决不允许。于是,同学们跟周老师玩起了“躲猫猫”,到晚上十点半后这个“安全时段”才拿出来玩,没料到喜欢早出晚归的周老师又突然折回来,抓获贪玩的“老鼠们”。对于冥顽不灵的学生,她会写封信寄给家长,信里放几颗小麻将,之后,这些学生再也不迷恋麻将了。
现在,从周老师手里出去的学生在各种岗位都干得很不错,他们对周老师也是感恩万分。他们说,没有周老师对他们的严加管教,就没有他们的今天。
刻苦自学提水准
周老师刚到中南大学时,主要从事学生工作,后来相当一大部分时间是搞科学研究和科研项目管理。周老师学的是纺织专业,所学专业与材料领域关联并不多,但她却能够从事到材料领域的研究和管理,并做的有声有色,不得不让人佩服。究竟周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
对材料不懂,周老师会去请教自己的丈夫张新明教授还有自己的学生和同事。凭着刻苦自学,勤奋钻研,她的水平慢慢有了提高。从身份和职位上来讲,她是同事的上司,是学生的老师,但是她从来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也不会不懂装懂,虚心的向周围的人请教。为了弄懂某个原理,她会一天都呆在实验室研究,连饭都顾不得吃。经常加班,甚至通宵达旦,直到弄懂为止。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专业和领域,要弄懂里面的知识,还要从事一些研究,这的确是一个大挑战。
对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研究后,周老师开始跟着张新明教授做课题。周老师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愣是凭着一股勤奋劲儿,专业水准也不可小看了。口才颇好、行事果断麻利的她将课题组跑课题、找合作伙伴等等这些费时费力的辛苦活儿也包揽了。就因为有人说了一句“中南大学没有做镁合金”,好强的周老师硬是想尽千方百计促成了中南大学的镁合金研究。
正是凭着一种把材料事业的发展看作最重要的事的大胸襟,正是这样一种追究卓越的精神,上海纺织学院毕业的周老师超越了自己的专业局限,超越了一个“大管家”的副手角色。在她的策划参与下,材料加工工程顺利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并获一门国家精品课程;在她的不懈努力下,2004年,中俄国际新材料工程技术产业化中心成立,2007年,中澳国际轻合金设计中心成立......久在深巷中的中南大学材料研究,能香飘国际合作大平台,身体状况较差但意志顽强的周老师功不可没。
勤俭节约顾大家
周老师的学生都知道,周老师出去办事坐车很少“打的”,除非时间赶不及;去北京出差很少坐飞机,除非万不得已。周老师的学生、材料学院的唐老师至今对周老师的这句话印象深刻“大家坐公交车要盯紧一块的了!”。原来,从火车站到学校有两种公交车,一种是带空调的,车票两块;一种没空调,车票一块。周老师从来不坐两块的。有时候提了很多东西回来,到了校门口也舍不得坐校内车,累了就让学生过来接。
周老师对实验室的管理十分精细,不随意更换设备,不乱丢陈旧器具。她把一些损坏的桌椅收集在一个仓库里,需要的时候拿出来修理一下接着用,能不买就尽量不买。由于学生长时间做实验难免有疲惫,周老师就买来海绵,用针线缝好,做成“沙发椅”、“沙发床”给学生休息用。唐老师的办公室里至今还用着一张周老师留下来的破旧不堪的沙发。
久而久之,周老师的节俭观念也深入到了学生们的心中。邓老师说,周老师的学生中从没有铺张浪费、奢侈享受的现象。学生们现在在做试验、做课题的时候,总会思考一下怎样做更划算,尽量花最少的钱做最好的事。周老师的一个学生现在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月薪有8000多。他说,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会准备几套工作方案,研究哪套方案最省钱,就实行哪一套,自己并不缺钱花,这样做只是因为心里形成了节俭的观念。
周老师走了,留给了我们一笔巨大的财富。她用自己艰苦朴素但成就卓然的一生,为人们完美地诠释了她的追求。她对工作的热情、科研的态度、人生价值的升华,让我们深深的思考:在这样一个时代,如何做一个真正的教师,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学生。我想,我们也应该具备周老师严格要求、刻苦自学、勤俭节约的精神,把这种精神根植在心中,让它开花结果。我们也要树立起心中的标尺,超越自我,实现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