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湘雅二医院快速搭建“动静脉轨道”封堵破口挽救生命

来源:湘雅二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25日 作者:吴智鸿 赵淼 刘祥

朱某突然感到胸口沉闷,身体不适,由当地某医院迅速转至湘雅二医院。湘雅二医心血管内科详细诊断为主动脉窦瘤破裂,并仅在半小时内建立了动-静脉轨道,并成功将封堵器送至破口处,挽救了朱某的生命。朱某将于近日出院。

确诊患者为主动脉窦瘤破裂

曾经是空军飞行员的朱某,今年58岁,身体状况良好。6月6日早起活动时,突感胸痛、胸闷、心悸、气促,到当地医院就诊,医生考虑为“心肌炎”,不料住院治疗5天后,非但症状不见好转,还出现了肝、肾功能进行性损害,家属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将朱某转到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住院后,朱某呈急性病容,呼吸极度困难,心率达约105次/分,在静脉点滴下将血压勉强维持在90/60mmHg左右。

通过询问病史,得知朱某已连续2天少尿。更令医生对病人的预后判断不容乐观。面对如此危急重的病人,心血管内科高度重视,主任赵水平教授亲自查看患者,经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查后,赵教授发现患者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具有特征性的连续性杂音,凭着30余年的丰富临床经验,赵教授当即否定了外院有关“心肌炎”的诊断,认为应高度怀疑主动脉窦瘤破裂,另外不完全排除某种原因导致的急性主动脉瓣返流可能,肝肾功能损害可用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的肝、肾等脏器缺血来解释。

于是,心血管内科对患者紧急施行了床旁心脏彩超检查,很快明确诊断为主动脉窦瘤破裂。诊断清楚了,当务之急是如何采取措施挽救患者的生命。

临时加台实施介入手术

赵水平教授分析,朱某出现了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药物治疗肯定效果不好,该病传统治疗手段为外科开胸修补术,但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肝肾功能不好,PT延长与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提示不完全排除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凝血(DIC)的可能,这些很可能使患者无法耐受麻醉与手术,而新近发展的介入封堵术有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经详细评估病情后,决定临时加台为患者紧急施行介入手术。

半小时内搭建动-静脉轨道

时间就是生命,一场与死神争夺时间的赛跑开始了。心导管室表现出了多年练就的快速反应能力,迅速完成了术前准备,6月11日下午,朱某被送至手术室。

心导管室方臻飞副教授与胡信群副教授联手为患者施行手术,凭借丰富的经验与娴熟的手术操作技巧,仅数分钟就完成了冠脉造影与升主动脉造影术,进一步证实为无冠窦瘤破入右心室,紧接着在半小时之内,两位副教授即为患者建立了动-静脉轨道,并成功将封堵器送至破口处,很快患者就感到气促好转,心率下降同时血压上升。

安返病房后,在心内科二病区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下,患者心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很快恢复正常,望着从死亡线上重获新生的患者,心内科医护人员感到由衷的欣慰。

相关链接:

主动脉窦瘤破裂是由于主动脉窦壁缺乏正常的弹力组织和肌肉组织,受到高压血流冲击,逐渐形成囊状瘤体,向外凸出、最终可导致破裂。此病为较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传统的治疗手段为外科修补术。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相当一部分该病患者可通过介入封堵术达到根治,其效果可与外科手术媲美,并具有无需全麻、创伤小、恢复快且不留疤痕等独特的优势,据悉,湘雅二医院心内科导管室已为约十例该病患者实施介入治疗,均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对这例并发急性多器官功能损害的主动脉窦瘤破裂患者,心血管内科医务人员反应迅速,诊断正确,临床决策果断,病房与导管室配合密切,同心协力,最终成功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标志着湘雅二医院心内科临床诊疗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