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报道我校欧阳友权教授文化产业学术新见
来源:文学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25日 作者:小雨
《人民日报》2009年6月23日“文化新闻”版(11版)在头条显著位置,以《让文化资源按市场规律集聚――文化企业集团化不应“拉郎配”》为题,报道了我校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友权教授在北京日前举行的“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上主题发言的学术观点,同时还配发了个人照片。“人民网”和“中国文化产业网”同时对此予以重点报道。
欧阳友权教授提出的核心观点是:“文化企业的集团化,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文化企业集团化应该是一种市场选择,而不应该是一种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行政行为。许多事实证明,靠‘拉郎配’而形成的产业链,往往不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这样组建起来的集团,也很难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最终造成大而不强的局面。”欧阳友权认为,当前,我国文化资源正进入一个大调整、大整合的时期。文化与科技、文化与资本的融合不断加快,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出现了行业融合的趋势,一大批文化企业集团也应运而生。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企业集团化应该是一种市场选择,而不应该是一种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行为。原本我们文化体制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文化资源配置的过度行政化,比如说按照行政区划分配资源,按照行政的级次以及按照部门分配资源,这样一种分配方式与市场经济体制严重不适应。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变这种资源的分配方式。如果在改革的过程中,为了追求企业做大,过多通过行政力量,而不是通过市场选择来进行组合配对,很容易会走回头路,造成文化资源分配上新的封锁和垄断。
据悉,这是欧阳友权教授应邀在“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上所作的《中国文化产业:四个拐点与两大趋势》主题发言的观点之一。6月20-21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在北京联合主办了“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历无畏、教育部社科司司长杨光、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金德龙、中宣部文改办副主任高书生、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在内的国内政界和学界的文化产业高端专家30余人在论坛上发言,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50余家重要媒体到会采访报道。欧阳友权教授及其所带领的文化产业研究团队近年来所做的中国文化品牌年度报告蓝皮书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他应邀参加了这次高规格的文化产业论坛。其在论坛上的主题发言引起了与会专家和媒体记者的热烈反响,《人民日报》这篇以“新语”命名的学术新见报道就是其反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