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廷教授作客经世讲坛畅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前沿问题
来源:人文社科处 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26日 作者:人文
6月25日下午3点,应我校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邀请,中山大学教授、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永廷教授作客我校经世讲坛,在管理楼506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探索”的精彩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院长李建华教授主持。学院党委书记张卫良研究员、教授委员会主任胡凯教授、副院长冯周卓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贺才乐副教授、学院相关专业主要负责人以及我校“两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博研究生百余人出席报告会。
郑永廷教授开场即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1984年确立至今25年来的发展脉络。他将这个脉络划分为本科生理论教学和课程体系建设、硕博研究生教材体系完善、一级学科确立后的学科体系建设三个阶段。他指出贯彻中央十六号文件精神,创建新的综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要坚持与时俱进。学科前沿问题主要是思路问题、趋势问题、理论问题和观点问题。学术报告主要有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定位与维度的问题。郑教授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内涵与价值。包括创新概念的提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的观念更新与理论创造。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定位。主要内容是在中央十六号文件精神指导下,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协调的战略定位、经济工作业务工作的生命线定位、高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价值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建的学科定位。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维度。要站在“三个面向”战略高度的广域时空维度下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结构。郑教授提出思政系统结构包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环境”三方面内容,其中社会主体是根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灵魂、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环境是基石。
郑教授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背景与基础问题进行第二部分的论述。他着重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客观基础。客观基础也有四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市场体制与经济全球化拓展竞争领域。现实生活中主体的自主性、获利的合理性、竞争的激励性、发展的多样性使得社会富有活力与生机。同时竞争导致人们注重具体的、眼前利益的功利发展倾向和忽视全局、长远利益的持续发展倾向。这是导致现代社会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二是科技发展与信息流变扩充虚拟领域。科技知识、信息的海量增长与迅速更新以及虚拟社会的建立提供丰富资源与优化资源平台的同时,也造成对人文的挤压和阻碍人全面发展的因素。技术性思维、微观具体思维、快餐文化的强化与人文思维、宏观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弱化形成鲜明对照。三是流动加速与偶然事件频发增加风险领域。当代社会特点是流动易变、机遇与风险并存。这样的社会背景有利于人们开阔视界、丰富生活、磨练意志、强化主体。但也易使部分人群形成临时应对、缺乏从长考量的即时性思维与逃避心态。这在青年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四是政治民主与开放环境条件形成多元文化领域。当今的中国再也不是封闭状态下的单一文化背景。文化趋向多样性要求我们要按照主导——继承借鉴——参照——批判的综合策略,研究意识形态的序列等重大问题。
郑教授谈到“四大领域”的交错渗透形成当代社会复杂适应系统,“四大压力”已经成为每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客观条件。社会竞争领域、虚拟领域、风险领域、文化领域的相互渗透与发展,表明时代已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面向宏观、微观、相关、未来时空领域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方式的改变可以借鉴美国系统论代表作家霍兰的理论:一是要突破传统线性教育的局限,拓展非线性教育;二是突破传统个体思维与行为局限,增加组织聚集能力以及主体与教育、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三是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发展面向未来、虚拟领域的预测预防、压缩时空、优化整合功能,发展教育资源涌现模式。此外郑教授还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有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四大文明”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与到会师生共享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的课题与部分成果,包括辩证思维方面的研究和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等。
报告会持续两个多小时。结合当今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背景,郑教授提出众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沿问题。这些问题给人启迪、发人深省。在数次热烈的掌声中,报告会于17:30结束。本次学术报告达到预期效果,取得圆满成功。
简介:
郑永廷,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德育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及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30余所高校的兼职教授。1992年评为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德育理论与方法发展研究、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目前主要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德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人的发展与人才资源开发理论。
郑永廷教授先后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2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和“九五”一般课题4项,教育部重大、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10项,省级重大、重点、一般课题8项。出版学术专著15部,主编出版全国、全省统编教材10本,发表论文110多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教学优秀成果奖励10项,获得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等全国专业研究会优秀成果奖10余项。代表作主要有:《关于高校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三个代表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等论文,《宗教影响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改革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粤港澳台高校德育比较研究》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