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张永清教授做客“经世讲坛”并受聘为我校兼职教授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09日 作者:程海威 摄影/江益维
11月5日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永清教授受聘为我校文学院兼职教授,聘任仪式在新文法楼222报告厅隆重举行。随后,张永清教授还作了题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作家身份的社会学考察”的讲座。文学院院长欧阳友权、副院长阎真及师生代表300余人出席了聘任仪式和学术讲座。讲座由阎真副院长主持。
欧阳友权院长对张永清教授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张永庆教授受聘为文学院兼职教授表示热烈欢迎。在学生热烈的掌声中,张永清教授从欧阳友权院长手中接过聘书。
张永清教授发表讲话。他说,中南大学文学院在网络文学和文化产业研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前来讲学并被聘为中南大学兼职教授。他表示,作为兼职教授他将为中南大学文学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张教授针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众多作家社会身份的转变作了专场讲座。他认为,三十年来我国的文学事业经历了从事业向职业再向产业的转变,基于此,作家的身份也由创作者先后转变为写作者和生产者。
他提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作家主要包括事业型、职业型、产业型和混合型作家四种类型,他们分别处在不同的时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事业型作家主要指从共和国成立到1984年期间的作家,他们把文学的党性原则作为创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文化人首先是政治人,文学创作是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无我的写作;职业型作家主要指1985年到90年代中后期的作家,他们把文学的审美性原则作为写作的基本准则,作为文化人的作家首先是职业人,文学写作更多是一种追求精神独立和自由,表达自我心灵感受的职业活动;产业型作家主要指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作家群体,他们信奉文学的经济型原则,文化人首先作为经济人而存在,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娱乐大众、有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的功能体现得更加明显;混合型作家则是同时包含或经历了前三种类型中多种类型的作家,由于现实因素的复杂性,同一个作家可能在不同的时期属于不同的类型,也可能在某一时期同时具备多种类型作家的特点和元素。
张永清教授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文学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文学核心指导思想由唯一性向多样化转变;二是作家管理机构的管理方式同样出现了多元化;三是事业型、职业型和产业型作家分别创造了与身份相适应的反映意识形态的作品。他就三种类型作家的相互联系和作家现实身份选择的复杂性做了相关说明,强调对具体时期、具体作家要具体分析和判断。
讲座上张教授还与文学院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学生们就“现今文学产业化的趋势会不会对文学的长远发展起阻碍作用”、“政治文学化和文学政治化有何具体区别”等问题提问,文学院阎真教授也起身就“未来文学的核心价值观是文学的审美性还是商业性”与张教授进行探讨,张永清教授一一解答。
文学院欧阳友权院长作了总结发言。他认为张永清教授研究的课题独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对学子们很有启发性。他提出,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就是人是有复杂精神世界的生物,文学解决的是人的精神层面的问题,势必永恒存在;文学的发展和改变与现实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文学作品本身的导向性、审美性和经济性是事业型、职业型和产业型三类作家产生的根源。他还强调了作家群体的特殊性及其对于文学史的巨大作用。
在全体学生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学生们纷纷反映“讲座很新颖,很特别,让自己受益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