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二医院首用“拖出法”成功切除“篮球”肿瘤置换盆骨
手术用时短,输血量少,该手术方法在我省尚属首例
来源:湘雅二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29日 作者:刘祥 周政
“病愈后,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抱一抱儿子!”小芬躺在病床上做雾化,眼角泛起泪花。12月21日,湘雅二医院骨科用拖出法,经一个半小时,成功切除了小芬的肿瘤,并置换了右盆骨。整个过程共用了4个小时,比传统的手术方法节约了3-4个小时,且出血少,输血量少。据了解,该手术方法的实施在我省尚属首例。
不能下地行走无法拥抱儿子
小芬,25岁,湖南郴州人。今年7月份,小芬发现走路使不上力气,腿部痛疼,只能靠拐杖支撑。接着,她突然不能下地行走,生活不便,更无法用力抱儿子。这让她痛苦不已。
发现身体不适,小芬到当地医院就医,医院怀疑她盆骨内长了肿瘤,情况不容乐观。随即,小芬转到了湘雅二医院骨科。经进一步检查,院方确诊小芬患上了骨癌,癌细胞生长在骨盆。需要手术治疗,切除肿瘤,置换盆骨。
术中用时短出血少摘除肿瘤
手术前,骨科张湘生教授、彭丹教授、放射/介入科罗建光教授、麻醉科袁贵秀主治医生等医护人员多次组织全科讨论会诊。
结果表明,小芬的肿瘤体积巨大,涉及面广,与周围器官、重要神经和大血管关系密切,手术难度高,手术风险大。医护人员制定了几种措施防止手术中大出血。
12月21日上午,麻醉科采用控制性低血压麻醉法,控制小芬的血压,防止血压升高,放射/介入科封堵主要血管,掐断肿瘤的主要供血,减少大量出血。准备了20包,6000ml(毫升)血浆,以备紧急情况发生。
11时许,张湘生教授切开一个50余公分的切口,小心翼翼地避开部分重要神经、血管、肌肉和组织。经过1个多小时,医护人员成功切除了一个有篮球大小的肿瘤。下午2时许,医护人员成功置换了小芬的右盆骨。
张湘生教授介绍,小芬的肿瘤大,已经涉及到股神经、坐骨神经、腹膜后骶神经丛等神经,直肠、膀胱、输卵管、输尿管等组织,骶骨、髂骨、股骨等骨组织、腹主动静脉、髂内外动静脉等以及30余条肌肉,周围的血液循环丰富,手术剥离肿瘤的范围广,不能损伤和肿瘤毗邻的重要结构。否则,将导致小芬瘫痪或死亡。传统手术方法,手术操作间隙小,手术视野深,操作部位深,也容易损伤重要结构。采用拖出法,整体切除肿瘤包括整个髂骨、耻骨、坐骨和股骨上端部位,效果比较好。有资料显示,传统的手术方法输血量一般需要6000(毫升)ml-8000ml(毫升)血浆。此次手术中,出血少,输血量少,仅用了9包, 4000多ml(毫升)血浆,在现在血源紧张的情况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