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今日大学之大
来源:信息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14日 作者:彭民德
许多教育学家都曾对大学的使命给予描述,什么是大学?比如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是探寻高深学问的团体”,“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是因为大学的目的是追求科学,而其它学校只是学习既成的知识”。更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见《张楚廷教育文集》第五卷第444-445页,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4)。也就是说,把大学的使命解释为高深地学,有创新性地学,追求科学,研究新的知识。各种解释都不把大学看作是规模很大的学校。然而,在世纪之交,国家合并了一批重点学校后,这些学校规模之大也已非常突出,更能够履行其本质的使命。现在的大学似可定义为“探究科学,培育新人,既有大师且规模很大的学校”。
我们中南大学,2000年由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三校合并,省里新拨用地2000亩,校园总面积已经达到了5040亩,成了国家若干所五千亩大学之一。再从在校学生人数这相关联的另一项最基本的指标来看,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3188人,硕士生11996,博士生4449,外国留学生453,这就有近5万人。要是再加上成教生12499,网络学校学生38287(以上资料引自校园网),学生总数达到了10万。让我们自豪地感到这才是真正的大学。
查查各个名校的网站,可以发现大学变大是今日中国高校发展之潮流。
清华北大是超级大校,以往到清华办事,靠双脚既难走又费时,最好进校门就租一辆学校提供的单车,可能许多人都跟我有这种体验。我们的一些学生到清华大学他们自称为去“朝圣”,也往往租车逛校园。现在清华校园更扩大到了6060亩。过去知道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很大,武汉关山地区临东湖一大片都是它的地盘。现在更大了,占地达7055亩。武大4校合并也有5167亩,把珞珈山、东湖滨到街道口一带连成一大片校区。并校后的川大7050亩,浙大高达7770亩。地盘最大当数吉林大学,竟达9330亩。这个面积如果连成一片,大约长方各2.5公里,漂漂亮亮的一座大学城。这些名校规模大了,不但建筑多了,资产多了,图书多了,人才力量也更为雄厚。每个学校都有一批院士,有教授千名左右。吉大正高职称人数多达1484。
中南三校的强强联合,起到了1+1+1>3的效果。在某个机构的大学排名中,2001年的中国大学100强,原中南工业大学排36位,湖南医科大学70位,长沙铁道学院虽然也有实力,但在百名之外。而到了2002年并校后,中南大学已经跃升排在22位。且不去考究这家排名机构的权威性和它排名的科学性,但既然是出自同一机构,其历年排名资料到现在的2010年依然在网上发布,而且其它几家排名机构多年来都把中南大学排在全国20强左右,足以信服并校后本校已跻身全国大学的强校行列。
除了排名,规模大的实际好处也很明显。当看到校长黄伯云院士从胡锦涛总书记手里接过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结束了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历史的时候,当站在新校区崭新的教学大楼群前,站在有1万8千座“我们的鸟巢”体育场边,作为中南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新学校给予师生们的精神寄托和凝聚力,将成为学校继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从信息学科看,并校后马上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在全国计算机专业教指委等机构中有了席位。有了大跨度的校园网和10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网络平台。在校内就有条件与其它学科融合、互补,比如有了一批研究生命科学信息的课题。这种更易于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环境,对于基础好肯努力的年轻教师和学生,有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但是,大有大的难处。比如说,一是学校有几个分散的校区,沟通不易。要购置许多校车穿行于校区间,才能维系学校基本的运作,交通压力和经费开销都很大。第二,校园网的建设要像一个城区网络,投入大。早几年,我参加中南大学信息化建设专家组的会议,本校的校园网要跨越长沙城的南、西、北三大片,要跨越湘江,就如同整个长沙城的一个城域网,技术难度和资金投入比较原来的校园要大得多。第三,校区分散,管理难度大。校园的安全、环卫都受到很大压力。以铁道校区(铁道学院)来说,我到该校工作30年来,目前校园安全环境是最差的。种种难处说明十年走来也不容易。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近几年学术腐败现象在几所知名大学发生并被曝光,包括博士、教授,甚至院士都有发生。这跟大学的神圣,跟受世人尊敬的头衔实在不相称。中南大学目前还没有发现严重的学术腐败现象,但应引以为戒,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和监督力度。必须提倡潜心读书,踏实做学问,老实做人。要抵制“办证”、“代考”、“高聘代考”之类歪风邪气;要扶植传统师德风范,提倡靠真本事教书育人。不允许损人利己,做违法的事。使我们的大学不但规模大,外在美,而且内涵高雅纯洁,处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