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铁肩担道义 成就“无冕之王”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0日 作者:陈文(综合)
她,1976年出生于山西,1995年毕业于湖南长沙铁道学院(我校铁道学院前身)。 同年她投身传媒业,19岁主持湖南文艺广播电台《夜色温柔》节目,后来在湖南卫视《新青年》节目担任主持人,完成华丽转身。1998年,她辞职到传媒学最高学府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电视编辑,从此加入千千万万新闻人大军,与电视媒体结下不解之缘。
2001年她开始担任央视《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主持人 。
2003年4月,成为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和主持人,“零距离”报道“非典”。
她,就是柴静。现在在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上输入“柴静”的名字,搜到1,580,000篇相关网页,她的新浪博客访问量达到14,455,489,这个数字间接肯定了柴静作为一个记者、新闻人付出的努力。
从长沙铁道学院的一名会计专业本科生,到以敏锐、深刻而的闻名全国的央视名嘴,从当初坚持背井离乡求学的倔强小丫头,到心系苍生奔波在一线的干练名记者,柴静犀利的目光,瘦弱身影被定格在她所深爱的国民心中。究竟什么样的人生历程造就了这么一个冰雪聪明的“无冕之王”,什么样的血液奔涌在这个灵性而智慧的女子心中,让我们一起走近柴静。
1987年,初二女生柴静给心仪已久的《读者》杂志写去一封信,在信中,她把《读者》称为“你”,说“感谢你当我的朋友”。
这个沉默寡言的女生一直不太有朋友,她4岁上小学,当语文老师的母亲把写上拼音和汉字的牛皮纸片串成一串纸挂在她脖子上,就像今天最流行的毛衣链一样,然后她一个人留在家里,在地上写“口、天、人”。识字很早,却不太有东西看,于是她翻来父亲的中医书,翻来不知哪儿找到的批判胡风的文件,翻来《岳飞传》,却都看不大懂。入学太早,让她无论是在个头、智力、还是反应速度上都有点吃亏。
从初中开始,她就用母亲买的红灯牌双卡收音机偷偷听“那边”的广播,听女主持人悠悠地说,“现在我正在我的阳台上对着美丽的晚霞讲话”,知道了“广播节目竟然可以这样做啊”,她买来磁带,把“滋滋啦啦”的节目录下来反复听。罗大佑的《暗恋》让她惊呼,“怎么这么好听”,郑智化的《用一辈子去忘记》后来还成了她的书名。
《读者》是她初中最好的朋友,翻看每一期新刊物前,先深呼吸油墨香味几乎成为一种仪式。虽然随着阅读兴趣的改变,这个过程只持续了3年,但“那段时间是一个人自我形成的过程。每一个这个年代长大的孩子,都会受困于同样的教育制度和文化环境,都很贫乏,都很单一,没有人告诉你,一个人应该成为丰富的人,只是说,你应该成为一个可以通过考试的人,就这一个指标。”
沉默地长大,柴静觉得边缘化不是什么太大的事。高中时她存钱去买冯友兰,买林语堂,高考前“闲书”都被母亲封锁之后,她就看字典解闷。老师和母亲说,“这个孩子虽然不怎么说话,但心里有自己的主意”。她说自己是在“温和地逃跑”。
1993年,16岁的柴静高考成绩平常。她一门心思想离开家乡,”到远方去”。和家人妥协的结果是她可以离开,但必须学习自己一点都不感兴趣的会计专业。于是柴静南下长沙铁道学院,“当时走得那么急,头也不回,恨不得把过去全部抛掉”。
逃离的柴静很自在,她并不知道学业是什么、职业是什么,她只知道可以实现中学生时的梦想了。她很少给父母打电话,“甚至忘了他们,专注于自己的世界”。
就在这个时候,广播电台开始直播节目,率先在媒体上实现了人与人的即时沟通。那时候,和任何一个大城市的学生晚间生活一样,长沙的大学女生们人手一个收音机,熄灯了就收听电台的热线谈话节目。其中也有柴静,“快放暑假了,想做电台,想得不行,极其狂热”。
柴静刚到央视主持《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时,在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情况下,度过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但她硬是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她曾经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物一样,竭尽全力地去学习。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但是即使得了金奖,她也没有摆脱沮丧和不安。柴静当时的遗憾是自己没有在一线当过记者,缺乏在新闻岗位打磨的历练。
当柴静离开演播室来到《新闻调查》之后,她终于站到了她渴望的新闻现场。来到《新闻调查》报到的第一天,她就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摇晃的镜头、柴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柴静得到了机会,她沉浸在播音主持中,会计专业几乎被荒废。毕业时,父母安排她回山西,到省铁17局当会计,她自然是不愿意的。适逢湖南文广要成立了,柴静给台长打电话,说“我想到这儿来”。
“电台在整个播出方式和内容上进行改革,我才有机会进入。回头去想,不得不感慨和时代之间的一个巧遇。”柴静说。
1996年,柴静进入湖南文广文艺广播电台,几乎听不懂长沙话的她依然朋友寥寥,狂热地投入工作中,甚至加班把看不顺眼的广告拿过来重新设计加工一番,因为“不能不好听啊!”她每个月300块钱收入,一大半用来租房,每天骑车上下班,自己做饭吃。每晚节目结束下来的时候,“觉得一点遗憾都没有”,觉得“只要有人在听,有人在呼应,就够了”。半夜回到家,会请楼下的河南逃难老人一起喝碗加糖的粥,那也是她为数不多能拉拉家常的时候。
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全部的生命投注其中”,名片上也印着“综艺部副主任”,而且福利分房在即,同时还成了报纸上小有名气的专栏作家,柴静突然决定离开。“年轻人的幸福在于人生的可能性。我看着我的父母辈,他们一生中在一个单位工作,说一样的话,接受一样的评价标准,我就很怕单一,我很想知道丰富的人生应该是什么状态。”22岁的柴静到北京念书了,攻读北广的电视编辑本科。
1999年,湖南广电的老同事委托她在北京打广告,帮他们招“有表达力,需要我们去压他”的激进派主持人,未果,于是导演让她回去试试,他们不太信任她,因为她“比较内向,也比较文气,看上去不太像能当一个主持人”。
但当柴静戴着假发,陪着诗人沈浩波在他们那大部分面积黑漆漆,小部分聚光灯烤死人的话剧舞台上,大声朗诵诗句——“在通往牛逼的路上一路狂奔”然后节目顺利播出时,这个名为《新青年》的节目成功了。
那个阶段的柴静学业还未结束,常常在北京长沙之间飞来飞去。她再一次成为湖南文广革新电视方式的受益人。“那时候同时担任文字记者、学生、电视主持人,同时又有独立的文化人的身份,很满足”。
2000年,央视的《东方时空》前制片人陈氓找到柴静,他们的晚间节目需要一个女主持人,和白岩松轮班。
她当然去了央视。不过最初她不适应,第一天晚上通宵工作后,她就大哭一场。在摄影棚里呆了快一年,她依然不好受,“在没什么基础的时候,面对着被传统的新闻模式迅速同化的危险”。
转机来自于2003年对新疆地震的报道,她成为被派往前线的记者。“就像当年到电台的感觉,我感觉自己属于这里。到了新闻现场,脚下踩的是土地,听到的是哭声——什么是新闻?灾民在你肩上哭泣才是新闻。”回来后,柴静很快离开《东方时空》,加盟《新闻调查》,从主持人转型为记者,她说自己终于明白,“对世界的认识,是要行万里路才能得来的”。
“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柴静这样向别人介绍自己。她有着谈不上漂亮的外表,但却有着飘逸而明慧的气质,她锋芒毕露,却有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她的敏锐让人惊诧,她的坚定的让人心疼。
“记者不仅是我的职业身份,做新闻也是我生存的一种方式,记者的天职就是调查事实的真相”,柴静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道。这些年来,柴静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最终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如今,她的知名度越老越高,但在关注新闻的观众眼中,她永远是那个铁肩担道义,用良心面对真相的邻家女孩。
2003年10月,柴静在她参加长沙铁道学院组建五十周年庆祝晚会表演的诗朗诵《永远的牵挂》前说,“在1993年的这个时候,参加完学校庆祝组建四十周年的晚会的第二天,写了《母校,为你荣光骄傲》的文章”,她还说“十年后,她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记者”。朴实的语言就像那晚她红黑色搭配的衣服一样,毫无铅华,却印记深刻。
柴静在为中南大学的所有师弟师妹写寄语的时候,她思考了片刻,写下了”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句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的话。柴静希望身边的人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工作,快乐地成长。而回忆起母校长沙铁道学院,柴静言词中涌动着一种感谢和尊敬。她说自己就像一颗种子,在培入土壤的最初得到了最好的呵护。
柴静难忘大学那次省辩论赛,她从班级、院系到学校,最后参加决赛,是老师辅导员的宽容教诲为绿叶抚去了微尘;她记得第一次做电视采访,制作的节目得到了老师的表扬,现在她对那次表扬还记忆犹新;她还记得那些广播台”玩得烂熟”的三五知己和在电视台”混社会”的那段青春岁月……那时还有着小池塘的铁道学院在她心灵深处,是一种落英缤纷,包容开放,洋溢激励的怀念。
谈及母校的未来发展,她相信中南大学未来必将展翅高飞,越飞越精彩,呵护更多的种子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