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庆华:我的新闻网历程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3日 作者:田庆华
作为中南大学合并组建后入校的第一批学子,我从自己的视角见证了中南大学十年的发展历程。十年来,我从当初稚气未脱的毛头小子,经过本科、硕士、博士的历练,成长为学校的一位教学科研工作者。十年来,生性好动的我也在不断尝试着新的角色:团支部书记、学生会主席、协会会长、党支部书记、家庭教师、商品促销员……然而,在这众多的尝试中,最值得回忆的还是在新闻网的那段日子。
2001年,那是我第一次和新闻网打交道。那时,各校区的各个学生组织都把新闻报道视为宣传自身工作亮点的重要平台,身位学生会主席的我,身上也担负着学生会“新闻发言人”的担子,由我执笔的第一篇“新闻通稿”就是在那样的背景下登上了新闻网这个学校官方媒体。其后的两三年时间,又陆续发表了十余篇“宣传报道”。之所以称其为“宣传”而非“新闻”,主要是大多不具备新闻的几个要素,仅仅是为了宣布给大家并广而传播之。
或许是觉得纯粹的“宣传”不能满足我的胃口,在即将大学毕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时候,我决定要依靠新闻网这个绝佳的平台真正“玩”一把新闻。于是,我写好了入职申请书,冒冒失失地走进了新闻网办公室。主管唐老师并没有因为我出身理工科而拒之门外,反而给了我一个特殊的待遇——跨越记者阶段,直接作新闻网编辑。在“考察试用”了两个月后,唐老师给我争取到了新闻网第一个“兼职编辑”的指标,所谓“兼职编辑”也就算是半个职工,领着半份工资。虽然工资不多,但对于刚迈入研究生大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我来说,无疑是件天大的好事。
“做好这份工!”在新闻网期间,我不断对自己重复这句话。在新闻网工作的这一年,我对新闻的爱几乎达到了疯狂的境地,除开研究生课程学习以外的所有时间我都扑到了新闻工作上:为了采写新生入学军训的花絮,我每天五六次步行往返于两个校区之间;为了捕捉新闻细节,我在劳动节前夜通宵采访了坚守在保卫、医疗、通讯等各个岗位的劳动者;为了保障学生权益,我暗访了学校的“黑洗衣店”,揭露了“隐性耳机”的作弊伎俩,举报了不法的火车票销售点。同时,为了保证新闻的时效性,我经常通宵达旦写稿,凌晨三四点还在写稿也成了家常便饭。也就是在这一年中,我基本实现了当初挺进新闻网的初衷。一年中,我发稿两百余篇,被校外媒体引用转载近40篇次;一年中,我尝试了会议报道、人物通讯、新闻调查、采访花絮、专题报道等几乎所有常见的新闻报道方式;一年中,我几乎走遍了学校所有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在采访的同时也增强了对学校的认识。
然而,在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基础上,新闻中心的领导和老师给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提高整个新闻网学生记者、编辑队伍的“战斗力”。在学生组织中的管理经验让我明白了制度的重要性,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先后主持制定了《新闻网编辑部工作条例》、《新闻网学生记者管理条例》、《新闻网学生编辑考核制度》、《有关学生记者证、采访证使用的规定》、《中南大学新闻网与学生会合作方案》。通过制度化建设,使新闻网工作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也使得网站的管理显得有条不紊。根据考核制度,网站实行动态管理,学生记者能进能出,学生干部能上能下。为了扩大新闻网信息来源,使新闻网能更及时、详尽的了解来自各二级学院的新闻线索,我尝试了在各二级学院、各学生组织建立学生通讯员队伍,由各学院学生会的通讯社社长或分团委宣传部部长兼任新闻网信息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了提高新闻网记者的业务素质,我策划了多次专家讲座,先后邀请了中国青年报驻湖南记者站记者、原潇湘晨报首席记者洪克非、湖南经视记者廖华军、文学院新闻系学科带头人聂茂教授及范明献老师等与学生记者交流。同时还采取了新闻网内部例会讲座的学习交流模式,分别就“网络新闻标题制作”、“消息写作”、“通讯写作”、“新闻的采访心理”、“新闻导语写作”等专题进行了内部交流。通过一系列措施,新闻网学生记者采写的新闻专题、新闻数量、新闻类型都创出了历史新高。
在新闻网,认识了很多值得尊敬的老师,他们一直激励着我勇往直前;也认识了很多值得深交的朋友,我们相互勉励共同进步。
感谢唐老师、徐老师,您们永远是我的恩师,没有您们的点拨和帮助,或许我仍然在“新闻”外不停的“宣传”!
感谢我的好搭档:龚洵芳、关吉芸、柳丹、刘小兵、雷前、李骁、徐爱珍、徐玲玲、许风华,你们的支持让我在新闻网的日子充实而快乐!
新闻网十周岁了,献上这段短文,就当是我的工作汇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