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重视学科交融与创新平台建设 提升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能力
来源: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3日 作者:李劼
中南大学组建十年来,我院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加强党政配合,构造和谐环境,致力改革创新,谋求科学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自学校2004年实施二级单位年度绩效综合考评以来,学院连续五年被评为二级学院“综合考评先进单位”(考评业绩每年都排前三名);“冶金学院党委”也连续两次(两年评定一次)被评为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回顾我院发展的十年,既有不少经验,也有不少教训。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认为最有成效的做法是,重视学科交融与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能力。
一、拓展学科研究领域,促进学科交融发展
自“985”“211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立项开始,我院便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增强学科发展活力。在发展冶金学科的同时,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我们在2000年依托冶金工程专业正式承办环境工程专业,并将主要研究领域从传统冶金逐步扩展到与冶金密切相关的资源、能源、环境及新材料领域,并据此规划我院学科建设,在冶金工程一级学科下相继增加了“材料冶金”、“电化学工程”和“冶金环境工程”等具有交叉学科特色的自主设置二级学科。但学科及其研发领域的拓展始终未离开“冶金”这条主根。恰恰是这种“传承”与“发展”辩证统一、传统与新兴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之路使我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及其相关材料工业飞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学科建设蒸蒸日上。不仅国家重点学科“有色金属冶金”保持了全国第一的地位,而且环境工程学科在有色金属污染控制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相继承担了多个国家重大或重点项目,并且为我校多个省部级及国家级科技平台的申报和建设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二、发挥交叉学科特色,促进创新平台建设
特别是近年来,我院遵循学校提出的“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的科技创新模式建设思路,在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正确决策与全力支持下和相关兄弟学院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发挥交叉学科特色,促进创新平台建设,使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从无到有(详见表1),快速发展壮大。同时,我院引导教师创办的高科技公司参与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使之成为我院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表1:依托冶金学院建设的国家及省部级平台
平台名称 | 获批年份 |
国家环境保护有色金属工业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 | 2004 |
985二级创新平台“精细制备与原子经济过程” | 2005 |
水污染控制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 2005 |
先进电池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06 |
稀有金属冶金及材料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 2008 |
难冶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 2008 |
湖南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程技术中心 | 2008 |
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科力远等公司共建) | 2009 |
重金属污染防治国家工程技术中心 | 申报论证中 |
三、结合学科与平台建设,改进研发与教学条件
通过把学科建设与平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我院研发与教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进改进。过去的十年,我院利用 “211”、“985”以及平台建设经费,共投入3211.95万元,增添设备仪器2522台(套),其中10万元以上的设备39台(套),设备价值1268万元。X射线衍射仪(192万)、高低真空扫描电子显微镜(135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86万)、纳米粒度及IETA电信分析仪(59万)、超高真空溅射与蒸发系统(54万)、同步热分析仪(41万)、快速比表面孔经测定仪(40万)、太阳电池光电性能综合测试系统(30万)、离子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都已安装调试到位,大部分投入了运行服务,不仅培养了数名专职检测人员,而且大大改善了科研与教学条件,极大地促进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动手能力的培养锻炼。
为了完成“先进电池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任务,我院筹集经费改造原锂盐车间(一处做扩大试验用的破旧厂房,分南北两楼共约800余平方米)。2008年暑假,我们采取从“985”出100万、各相关课题组有偿使用招标出资125万的办法,通过矮平房加层、有天车的厂房间隔改造为二层的办法对锂盐车间进行了全面彻底改造,并增设了传达室、公共厕所等,新修了出入道路,使房屋面积变为现在的1500多平方米,新增使用面积700余平方米。现在,各课题组已相继迁入,为使该中心今年下半年争取教育部验收而成为可能。
2007—2008年,我们从“985”和科研经费中筹集资金共100余万元办了两件事。一是更新了全部的试验台、烟柜、水池柜、药品柜、药品架等,统一标准尺寸和颜色,使实验室规范整齐;二是对冶金馆和特冶楼内我院的实验室(1946平方米、52间)进行室内改造,修缮改造了地面、墙面、上下水、配电等,保障了用水用电安全和室内场地的整洁,受到师生员工们的支持和赞许。
2006年以来,我院还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进行改进本科生培养条件的建设:完成了“冶金与环境专业新增‘三性’实验项目建设,按要求完成增设“三性”试验7项;完成了“机房教学用计算机更新”,按要求开出新设试验项目3个;完成了“冶金环境大类本科教学共享试验平台建设”,满足了三项本科专业基础课教学实验和部分学生创新型实验教学的要求;完成了“多媒体多功能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改善了本科生多媒体教学条件。
四、提升科研与育人能力,满足国家战略性需求
学科的交融发展以及平台和条件建设显著提升了我院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为我院凝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和做出大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年来,全院承担科研任务210余项,其中纵向100项,横向110余项。纵向课题包括:973课题6项、863课题10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1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十五科技攻关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4项(其中重点1项、杰青1项)、湖南省重大专项6项、其他省部级项目26项。八年合计科研进账经费为1.489亿元,纵向与横向经费大约各占50%。2002年以来科研经费、论文检索、发明专利申请及授权情况见表2。
表2:冶金学院2002年以来科研经费、论文检索及发明专利情况
年份 类别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合计 |
科研进账经费(万元) | 800 | 1062 | 1120 | 1350 | 1761 | 1949 | 3786 | 3060 | 14890 |
SCI、EI检索论文(篇) | 45 | 54 | 70 | 79 | 110 | 154 | 157 | 173 | 842 |
申请发明专利(件) | 11 | 8 | 12 | 32 | 33 | 48 | 79 | 88 | 311 |
获发明专利授权(件) | 3 | 6 | 7 | 8 | 18 | 18 | 32 | 39 | 131 |
活跃的科研带来了丰硕的成果,2000年来,我院共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1项(表3),为我国有色金属及其相关工业的科技进步、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表3:冶金学院2000年以来获国家级、省部级(一等)奖励情况
授奖等级 | 序号 | 授奖时间、主要完成人和成果名称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1 | 2001年李洪桂等,选择性沉淀法从钨酸盐溶液中除钼砷锡锑新工艺 |
2 | 2006年李小斌等,强化烧结法生产氧化铝工艺 |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3 | 2004年李 劼等,铝电解过程智能控制系统的推广应用 |
4 | 2008年李新海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制造技术 |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获得) | 5 | 2007年钟掘院士等,铝资源高效利用与高性能铝材制备的理论与技术(我院主要研发人员排第8、第11)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6 | 2005年胡国荣等,高密度高电压平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研发及产业化 |
7 | 2006年柴立元等,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抗菌材料的研究与研发 | |
8 | 2009年柴立元等,废旧物资(铜、塑料)高质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
9 | 2006年李新海等,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制备技术与产业化 |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 10 | 2005年张传福等,纤维状超细特种镍粉制备新方法 |
11 | 2009年柴立元等,电石渣处理及其在酸性废水治理中的应用技术 | |
12 | 2009年赵中伟等,钨钼清洁高效冶金关键技术 | |
13 | 2003年李 劼等,铝电解过程智能控制系统及推广应用 | |
14 | 2007年柴立元等,重金属废水、废渣生物化处理与资源化新技术研究及应用 | |
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15 | 2005年郭学益等,等动力电池用低成本极板材料 |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 16 | 2006年柴立元等,细菌解毒铬渣及其选择性回收铬的新技术 |
我院学科交融及创新平台与条件建设还显著提升了我院在“新能源材料与工程”这一交叉学科增长点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能力,取得了一大批与“新能源材料与工程”有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形成了一支“新能源材料与工程”专业领域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鉴于此,我校已批准将我院牵头规划的“新能源材料与工程”专业向教育部申报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我们希望,这一专业的成功申办将成为推动我院学科交融发展和促进相关平台建设的新
中南大学组建十年来,我院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加强党政配合,构造和谐环境,致力改革创新,谋求科学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自学校2004年实施二级单位年度绩效综合考评以来,学院连续五年被评为二级学院“综合考评先进单位”(考评业绩每年都排前三名);“冶金学院党委”也连续两次(两年评定一次)被评为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回顾我院发展的十年,既有不少经验,也有不少教训。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认为最有成效的做法是,重视学科交融与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能力。
一、拓展学科研究领域,促进学科交融发展
自“985”“211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立项开始,我院便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增强学科发展活力。在发展冶金学科的同时,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我们在2000年依托冶金工程专业正式承办环境工程专业,并将主要研究领域从传统冶金逐步扩展到与冶金密切相关的资源、能源、环境及新材料领域,并据此规划我院学科建设,在冶金工程一级学科下相继增加了“材料冶金”、“电化学工程”和“冶金环境工程”等具有交叉学科特色的自主设置二级学科。但学科及其研发领域的拓展始终未离开“冶金”这条主根。恰恰是这种“传承”与“发展”辩证统一、传统与新兴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之路使我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及其相关材料工业飞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学科建设蒸蒸日上。不仅国家重点学科“有色金属冶金”保持了全国第一的地位,而且环境工程学科在有色金属污染控制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相继承担了多个国家重大或重点项目,并且为我校多个省部级及国家级科技平台的申报和建设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二、发挥交叉学科特色,促进创新平台建设
特别是近年来,我院遵循学校提出的“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的科技创新模式建设思路,在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正确决策与全力支持下和相关兄弟学院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发挥交叉学科特色,促进创新平台建设,使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从无到有(详见表1),快速发展壮大。同时,我院引导教师创办的高科技公司参与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使之成为我院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表1:依托冶金学院建设的国家及省部级平台
平台名称 | 获批年份 |
国家环境保护有色金属工业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 | 2004 |
985二级创新平台“精细制备与原子经济过程” | 2005 |
水污染控制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 2005 |
先进电池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06 |
稀有金属冶金及材料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 2008 |
难冶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 2008 |
湖南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程技术中心 | 2008 |
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科力远等公司共建) | 2009 |
重金属污染防治国家工程技术中心 | 申报论证中 |
三、结合学科与平台建设,改进研发与教学条件
通过把学科建设与平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我院研发与教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进改进。过去的十年,我院利用 “211”、“985”以及平台建设经费,共投入3211.95万元,增添设备仪器2522台(套),其中10万元以上的设备39台(套),设备价值1268万元。X射线衍射仪(192万)、高低真空扫描电子显微镜(135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86万)、纳米粒度及IETA电信分析仪(59万)、超高真空溅射与蒸发系统(54万)、同步热分析仪(41万)、快速比表面孔经测定仪(40万)、太阳电池光电性能综合测试系统(30万)、离子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都已安装调试到位,大部分投入了运行服务,不仅培养了数名专职检测人员,而且大大改善了科研与教学条件,极大地促进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动手能力的培养锻炼。
为了完成“先进电池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任务,我院筹集经费改造原锂盐车间(一处做扩大试验用的破旧厂房,分南北两楼共约800余平方米)。2008年暑假,我们采取从“985”出100万、各相关课题组有偿使用招标出资125万的办法,通过矮平房加层、有天车的厂房间隔改造为二层的办法对锂盐车间进行了全面彻底改造,并增设了传达室、公共厕所等,新修了出入道路,使房屋面积变为现在的1500多平方米,新增使用面积700余平方米。现在,各课题组已相继迁入,为使该中心今年下半年争取教育部验收而成为可能。
2007—2008年,我们从“985”和科研经费中筹集资金共100余万元办了两件事。一是更新了全部的试验台、烟柜、水池柜、药品柜、药品架等,统一标准尺寸和颜色,使实验室规范整齐;二是对冶金馆和特冶楼内我院的实验室(1946平方米、52间)进行室内改造,修缮改造了地面、墙面、上下水、配电等,保障了用水用电安全和室内场地的整洁,受到师生员工们的支持和赞许。
2006年以来,我院还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进行改进本科生培养条件的建设:完成了“冶金与环境专业新增‘三性’实验项目建设,按要求完成增设“三性”试验7项;完成了“机房教学用计算机更新”,按要求开出新设试验项目3个;完成了“冶金环境大类本科教学共享试验平台建设”,满足了三项本科专业基础课教学实验和部分学生创新型实验教学的要求;完成了“多媒体多功能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改善了本科生多媒体教学条件。
四、提升科研与育人能力,满足国家战略性需求
学科的交融发展以及平台和条件建设显著提升了我院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为我院凝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和做出大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年来,全院承担科研任务210余项,其中纵向100项,横向110余项。纵向课题包括:973课题6项、863课题10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1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十五科技攻关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4项(其中重点1项、杰青1项)、湖南省重大专项6项、其他省部级项目26项。八年合计科研进账经费为1.489亿元,纵向与横向经费大约各占50%。2002年以来科研经费、论文检索、发明专利申请及授权情况见表2。
表2:冶金学院2002年以来科研经费、论文检索及发明专利情况
年份 类别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合计 |
科研进账经费(万元) | 800 | 1062 | 1120 | 1350 | 1761 | 1949 | 3786 | 3060 | 14890 |
SCI、EI检索论文(篇) | 45 | 54 | 70 | 79 | 110 | 154 | 157 | 173 | 842 |
申请发明专利(件) | 11 | 8 | 12 | 32 | 33 | 48 | 79 | 88 | 311 |
获发明专利授权(件) | 3 | 6 | 7 | 8 | 18 | 18 | 32 | 39 | 131 |
活跃的科研带来了丰硕的成果,2000年来,我院共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1项(表3),为我国有色金属及其相关工业的科技进步、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表3:冶金学院2000年以来获国家级、省部级(一等)奖励情况
授奖等级 | 序号 | 授奖时间、主要完成人和成果名称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1 | 2001年李洪桂等,选择性沉淀法从钨酸盐溶液中除钼砷锡锑新工艺 |
2 | 2006年李小斌等,强化烧结法生产氧化铝工艺 |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3 | 2004年李 劼等,铝电解过程智能控制系统的推广应用 |
4 | 2008年李新海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制造技术 |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获得) | 5 | 2007年钟掘院士等,铝资源高效利用与高性能铝材制备的理论与技术(我院主要研发人员排第8、第11)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6 | 2005年胡国荣等,高密度高电压平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研发及产业化 |
7 | 2006年柴立元等,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抗菌材料的研究与研发 | |
8 | 2009年柴立元等,废旧物资(铜、塑料)高质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
9 | 2006年李新海等,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制备技术与产业化 |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 10 | 2005年张传福等,纤维状超细特种镍粉制备新方法 |
11 | 2009年柴立元等,电石渣处理及其在酸性废水治理中的应用技术 | |
12 | 2009年赵中伟等,钨钼清洁高效冶金关键技术 | |
13 | 2003年李 劼等,铝电解过程智能控制系统及推广应用 | |
14 | 2007年柴立元等,重金属废水、废渣生物化处理与资源化新技术研究及应用 | |
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15 | 2005年郭学益等,等动力电池用低成本极板材料 |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 16 | 2006年柴立元等,细菌解毒铬渣及其选择性回收铬的新技术 |
我院学科交融及创新平台与条件建设还显著提升了我院在“新能源材料与工程”这一交叉学科增长点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能力,取得了一大批与“新能源材料与工程”有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形成了一支“新能源材料与工程”专业领域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鉴于此,我校已批准将我院牵头规划的“新能源材料与工程”专业向教育部申报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我们希望,这一专业的成功申办将成为推动我院学科交融发展和促进相关平台建设的新契机与新动力!我们相信,这一专业的成功申办必将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南大学组建十年来,我院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加强党政配合,构造和谐环境,致力改革创新,谋求科学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自学校2004年实施二级单位年度绩效综合考评以来,学院连续五年被评为二级学院“综合考评先进单位”(考评业绩每年都排前三名);“冶金学院党委”也连续两次(两年评定一次)被评为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回顾我院发展的十年,既有不少经验,也有不少教训。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认为最有成效的做法是,重视学科交融与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能力。
一、拓展学科研究领域,促进学科交融发展
自“985”“211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立项开始,我院便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增强学科发展活力。在发展冶金学科的同时,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我们在2000年依托冶金工程专业正式承办环境工程专业,并将主要研究领域从传统冶金逐步扩展到与冶金密切相关的资源、能源、环境及新材料领域,并据此规划我院学科建设,在冶金工程一级学科下相继增加了“材料冶金”、“电化学工程”和“冶金环境工程”等具有交叉学科特色的自主设置二级学科。但学科及其研发领域的拓展始终未离开“冶金”这条主根。恰恰是这种“传承”与“发展”辩证统一、传统与新兴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之路使我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及其相关材料工业飞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学科建设蒸蒸日上。不仅国家重点学科“有色金属冶金”保持了全国第一的地位,而且环境工程学科在有色金属污染控制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相继承担了多个国家重大或重点项目,并且为我校多个省部级及国家级科技平台的申报和建设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二、发挥交叉学科特色,促进创新平台建设
特别是近年来,我院遵循学校提出的“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的科技创新模式建设思路,在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正确决策与全力支持下和相关兄弟学院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发挥交叉学科特色,促进创新平台建设,使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从无到有(详见表1),快速发展壮大。同时,我院引导教师创办的高科技公司参与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使之成为我院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表1:依托冶金学院建设的国家及省部级平台
平台名称 | 获批年份 |
国家环境保护有色金属工业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 | 2004 |
985二级创新平台“精细制备与原子经济过程” | 2005 |
水污染控制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 2005 |
先进电池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06 |
稀有金属冶金及材料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 2008 |
难冶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 2008 |
湖南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程技术中心 | 2008 |
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科力远等公司共建) | 2009 |
重金属污染防治国家工程技术中心 | 申报论证中 |
三、结合学科与平台建设,改进研发与教学条件
通过把学科建设与平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我院研发与教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进改进。过去的十年,我院利用 “211”、“985”以及平台建设经费,共投入3211.95万元,增添设备仪器2522台(套),其中10万元以上的设备39台(套),设备价值1268万元。X射线衍射仪(192万)、高低真空扫描电子显微镜(135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86万)、纳米粒度及IETA电信分析仪(59万)、超高真空溅射与蒸发系统(54万)、同步热分析仪(41万)、快速比表面孔经测定仪(40万)、太阳电池光电性能综合测试系统(30万)、离子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都已安装调试到位,大部分投入了运行服务,不仅培养了数名专职检测人员,而且大大改善了科研与教学条件,极大地促进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动手能力的培养锻炼。
为了完成“先进电池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任务,我院筹集经费改造原锂盐车间(一处做扩大试验用的破旧厂房,分南北两楼共约800余平方米)。2008年暑假,我们采取从“985”出100万、各相关课题组有偿使用招标出资125万的办法,通过矮平房加层、有天车的厂房间隔改造为二层的办法对锂盐车间进行了全面彻底改造,并增设了传达室、公共厕所等,新修了出入道路,使房屋面积变为现在的1500多平方米,新增使用面积700余平方米。现在,各课题组已相继迁入,为使该中心今年下半年争取教育部验收而成为可能。
2007—2008年,我们从“985”和科研经费中筹集资金共100余万元办了两件事。一是更新了全部的试验台、烟柜、水池柜、药品柜、药品架等,统一标准尺寸和颜色,使实验室规范整齐;二是对冶金馆和特冶楼内我院的实验室(1946平方米、52间)进行室内改造,修缮改造了地面、墙面、上下水、配电等,保障了用水用电安全和室内场地的整洁,受到师生员工们的支持和赞许。
2006年以来,我院还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进行改进本科生培养条件的建设:完成了“冶金与环境专业新增‘三性’实验项目建设,按要求完成增设“三性”试验7项;完成了“机房教学用计算机更新”,按要求开出新设试验项目3个;完成了“冶金环境大类本科教学共享试验平台建设”,满足了三项本科专业基础课教学实验和部分学生创新型实验教学的要求;完成了“多媒体多功能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改善了本科生多媒体教学条件。
四、提升科研与育人能力,满足国家战略性需求
学科的交融发展以及平台和条件建设显著提升了我院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为我院凝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和做出大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年来,全院承担科研任务210余项,其中纵向100项,横向110余项。纵向课题包括:973课题6项、863课题10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1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十五科技攻关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4项(其中重点1项、杰青1项)、湖南省重大专项6项、其他省部级项目26项。八年合计科研进账经费为1.489亿元,纵向与横向经费大约各占50%。2002年以来科研经费、论文检索、发明专利申请及授权情况见表2。
表2:冶金学院2002年以来科研经费、论文检索及发明专利情况
年份 类别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合计 |
科研进账经费(万元) | 800 | 1062 | 1120 | 1350 | 1761 | 1949 | 3786 | 3060 | 14890 |
SCI、EI检索论文(篇) | 45 | 54 | 70 | 79 | 110 | 154 | 157 | 173 | 842 |
申请发明专利(件) | 11 | 8 | 12 | 32 | 33 | 48 | 79 | 88 | 311 |
获发明专利授权(件) | 3 | 6 | 7 | 8 | 18 | 18 | 32 | 39 | 131 |
活跃的科研带来了丰硕的成果,2000年来,我院共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1项(表3),为我国有色金属及其相关工业的科技进步、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表3:冶金学院2000年以来获国家级、省部级(一等)奖励情况
授奖等级 | 序号 | 授奖时间、主要完成人和成果名称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1 | 2001年李洪桂等,选择性沉淀法从钨酸盐溶液中除钼砷锡锑新工艺 |
2 | 2006年李小斌等,强化烧结法生产氧化铝工艺 |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3 | 2004年李 劼等,铝电解过程智能控制系统的推广应用 |
4 | 2008年李新海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制造技术 |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获得) | 5 | 2007年钟掘院士等,铝资源高效利用与高性能铝材制备的理论与技术(我院主要研发人员排第8、第11)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6 | 2005年胡国荣等,高密度高电压平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研发及产业化 |
7 | 2006年柴立元等,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抗菌材料的研究与研发 | |
8 | 2009年柴立元等,废旧物资(铜、塑料)高质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
9 | 2006年李新海等,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制备技术与产业化 |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 10 | 2005年张传福等,纤维状超细特种镍粉制备新方法 |
11 | 2009年柴立元等,电石渣处理及其在酸性废水治理中的应用技术 | |
12 | 2009年赵中伟等,钨钼清洁高效冶金关键技术 | |
13 | 2003年李 劼等,铝电解过程智能控制系统及推广应用 | |
14 | 2007年柴立元等,重金属废水、废渣生物化处理与资源化新技术研究及应用 | |
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15 | 2005年郭学益等,等动力电池用低成本极板材料 |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 16 | 2006年柴立元等,细菌解毒铬渣及其选择性回收铬的新技术 |
我院学科交融及创新平台与条件建设还显著提升了我院在“新能源材料与工程”这一交叉学科增长点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能力,取得了一大批与“新能源材料与工程”有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形成了一支“新能源材料与工程”专业领域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鉴于此,我校已批准将我院牵头规划的“新能源材料与工程”专业向教育部申报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我们希望,这一专业的成功申办将成为推动我院学科交融发展和促进相关平台建设的新契机与新动力!我们相信,这一专业的成功申办必将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契机与新动力!我们相信,这一专业的成功申办必将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