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继舫:在改革中谋发展 在进取中求创新
来源:基础医学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3日 作者:文继舫
中南大学合并组建10年来,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基础医学院各项建设得到了显著加强,并且连连获得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与科研成果和荣誉,令人喜不胜收。如2003年以来,基础医学院全院仅有9门课程就有5门获得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先后获得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性课程,还有2人获上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2007年,我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评审中获“全国排名第一”;2009年,在国家教育部“基础医学”一级学科评审中,我校“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又获“全国排名第一”。基础医学院先后多次被全国同行专家和领导评价为“教学质量全国领先”……无疑,这既是对中南大学成功组建十年来的肯定,也是对我院全体教职员工10年来辛勤劳动的认可,更是对我们传承百年湘雅文化、弘扬严谨治学精神的褒奖与赞扬。在此,我代表全院师生员工对学校各级党政领导对我院的深切关怀与帮助表示衷心地感谢!
众所周知,“湘雅医学”创中美合办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并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百年知名文化品牌。百年积淀的“湘雅精神”在一代又一代湘雅学子中传承不息,激励后学者勇攀生命科学高峰,服务人类健康事业,敢为人先,创造了一个个惊人的业绩。其中,基础医学历来是我校医学教育和科研中的重要基地,是医学生学习临床医学、准备就业及继续教育的基础,也是医学生可持续发展与成长成才的关键。三校合并后学校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基础医学教育,注重夯实学生的医学基础理论。
基础医学院是在原湖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基础上,从有利于学科、课程和基础医学质量工程建设出发,通过剥离后重新组建的。本院现辖“基础医学”和“生物医学”两个一级学科、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生理学、免疫学、法医学等6个二级学科和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建立了10个系(室)、3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19个科研室,开设了9门基础医学课程。我院始终将课程建设作为质量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制定了课程建设的目标和规划,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材更新、教学环境、实验教学、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等多个环节加大了建设力度;并将原有的8个教学实验室优化整合成3个校院二级管理的实验教学中心,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学校投资1000多万元,从组织结构、教学手段、资源配置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新改革,并面向全校开放,共享资源,开设了大量研究型、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了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还适当地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了具有专业特色的选修课,如麻醉解剖学、麻醉生理学、临床生理学、临床病理学、断层解剖学等;根据疾病谱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及医学生的需要,及时将新的学科知识如SARS病毒、禽流感、热休克蛋白、细胞凋亡、生物信息转导、免疫组织化学、生物芯片技术、蛋白质组学等纳入课堂教学或教材内容,颇受学生欢迎。在教学改革中,老师们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法,灵活运用;坚持课堂教学的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互动式和逻辑性,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吸收率与参与热情度;适当开展基于问题、器官系统和案例学习的PBL讨论课,并新建了多个数码互动实验室、现代化的开放式自学中心,经常配合学生的读书报告会举办临床病例讨论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今我院所有理论授课全部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不少多媒体课件制作先后获得卫生部、教育部批准立项和成果奖;网络教学已成为了这里一道靓丽独特的风景线。现在,我院所有课程及实验教学中心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与网页,开设了网络教材阅读、网上答疑、形态学新技术等30多个功能板块,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网友之间互动学习交流。同时,各门课程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双语教学。主编和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50余部。
我们深刻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是质量工程建设的动力之源。在现有120名在岗教师中,有教授30名、副教授4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7名、硕士生导师55名。我们不仅建立了教学团队与教学名师培养制度,还特别注重发挥老教师的“传承帮扶”作用,坚持了传统的“老、中、青”三结合和“传、帮、带”,开展经常性的讲课比赛、教学技能培训、预讲、读书与学术报告会等,并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校讲课、开设专题讲座或双语教学,加速了中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使教师中的博士比例达到了80%,具有出国深造回国经历的教师达到了70%以上。现在,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已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群”、“重点学科群”、“示范性实验教学基地群”和 “教学名师群”。他们兢兢业业守护着“三尺讲台”,尽心尽力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奉献心智。2002年12月,卫生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全国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中,本院各项评估指标全部获得了“优秀”;2006年教育部对中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我院又以“全优”获得通过;基础医学院年年被学校评为“综合考核先进集体”和“本科教学评估先进单位”。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由姚开泰、卢光琇、李桂源、曹亚、文继舫、肖献忠、陈主初等领衔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殖与干细胞、医学形态学与机能学等为建设“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注重加强科学研究,并在“985”和“211” 工程建设以及国家重大、重点课题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国内一流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成为我国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肿瘤学、生殖与干细胞等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曾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2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11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0多项;发表科研论文两千余篇,其中有SCI论文178篇、CSCD论文530多篇;有 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3人获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申报国家专利21项,获授权专利5项。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征程中,10年也许只不过弹指一挥间,但是,基础医学教育及其师魂却在不懈进取中再一次得到了锤炼与提升,为中南大学高水平教育建设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