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魅力中南,炫彩十年

来源:化工0803班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9日 作者:刘苏彪

中南大学风风雨雨走过了十年,作为荣耀的中南大学一份子,就由我来与你一同分享中南的这风雨十年吧!

我徜徉在竹林小道,登上岳麓山,从岳麓山上看下去,这方的水土是如此轻灵而充满魅力,湘江一水北去,日夜涛声向洞庭,岳麓山飞逝江边,云雾深处有书声,这里自古就是人文学子荟萃之地。从宋代鸿儒张熹,到近代名流谭嗣同,再到历史伟人毛泽东,源远流长的湖湘学脉贯穿古今,昔日的书院已繁衍成现代依山傍水的大学城,但以传道而寄嘶鸣的经世致用的传统学风,依然一脉传承,以至于这方学术圣地一千多年来弦歌不绝。

我的学校——中南大学,就坐落在这山水环抱之中,她是沐浴着新世纪曙光诞生的,2000年四月,原长沙医科大学、铁道学院和中南工业大学,在国家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中实现了强强联合。她那深厚的办学积淀,百年的文化传承,鲜明的学科特色以及良好的互补优势,使她在中南地区迅速成为办学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雄厚,学科门类最齐全的高校之一。同时也形成了以岳麓山为中心,横跨湘江两岸,遍布古城长沙的开放式校园布局,徜徉于清新典雅的校园,流连在绿树红墙之间,我感受着大学独有的氛围。

当我漫步校园,细细品味着她时,她是如此的安详,恰似尊尊雕像,淡定中沉积着岁月,从容间孕育着沧桑。

当我追寻的目光跟随着祖先的足迹,向历史长廊望去时,近百年来这片土地风云际会,大师纵横驰骋,这是一片耕耘的土地,也是一片丰硕的土地,这块土地上的发明创造璨若星辰。1925年孙中山为这里的毕业生亲笔题词——学成致用。这块土地先后走出了25位两院院士,以及严福庆等一代医学宗师,相继涌现出诸多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的长沙学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枚运载火箭升空,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都有着这里的贡献。这块土地呀,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太多的追求,太多的心血,她才如此的丰厚,如此的让人心动。而今天的中南人秉承传统,抢抓机遇,乘势而为,迅速崛起。

当我追寻的目光,再次投向她时,我清晰的感受到她的呼吸和那跳动的脉搏,在这里,七万多名师生员工紧张有序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这里,沈从文与比尔盖茨具有同样的价值定位。自主研究的足球机器人像贝克汉姆一样受到拥戴,计算机键盘和钢琴键盘在同一双手下如同行云流水,营造着和谐的文化生态,也弘扬着求实、创新、团结、进取的良好校风和经世致用的中南校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置身在这蓬勃的校园,我真切的感受到她那旺盛的生命力。

当我环视四周,透过学校的基本形态和校园氛围,追寻着她那生命力的源头时,我的目光渐渐触及到她的办学内涵。在这里,学生可以面对面和院士们交流,甚至本科生教室讲台上也不乏院士的身影,更值得骄傲的是他们大多是在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他们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当我回首过去,我看到了我们亲爱的黄伯云校长从国家主席手中接过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证书,使该奖项连续六年空缺的历史在中南人的手中结束。我看到了中南大学教授登上世纪大讲堂。看到了各媒体镜头纷纷对准中南大学。看到了中南大学的论文被国际科学界无数次引用。我敢断定,全世界都听到了这来自岳麓山下的声音。

学校的特色带来了活力,活力张扬着生命力。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大潮,如何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有所作为时,中南人志存高远,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创新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创新型大学已成为七万师生员工的共同行动,敢为人先的中南人向着更新更高的目标进发。

大江流日月,凌云会有时,再次站在岳麓山上俯瞰这所学校时,此时此刻我对她的认识已不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我更看到了她求真务实的本色,勇于创新的秉性和海纳百川的气度。我有理由相信,经过中南人的不懈奋斗,不久的将来,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大学必将崛起于中国的中南部,崛起在这湘江楚地之间。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