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知名教授徐湘林做客“经世讲坛” 谈转型的危机和国家的治理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7日 作者:程海威 李松涛 小文
5月5日晚,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政治学博士徐湘林教授做客中南大学“经世讲坛”并政治学院“东方红讲堂”第11讲,在南校区政治学院大型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转型的危机和国家的治理——历史比较的视角”的讲座。讲座由政治学院院长张卫良教授主持,政治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潭教授出席讲座并向学生们现场评析了徐湘林教授的学术观点,来自全校200余名师生以及湖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商学院等校青年教师到场聆听了讲座。
讲座中,徐湘林教授就“国家转型期间通常会遇到的治理危机”这一话题畅谈了自己的看法。从西方社会的经验看,无论是工业化转型还是后工业化转型,都对世界主要国家都带来了大致相同的治理危机。各国转型治理危机的原因和内容在同一发展阶段大致相同,但各国在国家治理层面回应危机的调整因为文化、资源各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国家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从前三十年的全能主义向后三十年民主法制的治理模式变化。前期的全能主义(totalism) 按照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教授邹谠先生的说法与集权主义(totalitarianism) 是不同概念,它是指“政治机构的权力可以随时地无限制地侵入和控制社会每一个阶层和每一个领域的指导思想”,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度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他同时提出,中国近几十年来的渐进改革经验表明,中国国家治理制度具有较强的重构潜力,针对出现的问题会做出积极的适应性调整。
谈到对中国面对转型期间治理危机的评价时,由于加入WTO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很难应对市场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治理挑战。但国家体制和结构仍然具有相当程度的适应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重构着国家治理制度,以应对日益复杂和充满挑战的国家治理问题。徐湘林教授还与学子们进行了现场交流,一一详细解答了学生们的疑问。陈潭教授对讲座做了总结发言,要求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多关心国家时事,在掌握充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国家制度的制定及实施提出合理性建议。
相关链接:
徐湘林,北京大学教授。1955年4月生于湖南湘乡,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从师于美国政治学大师戴卫·伊斯顿,1995年获政治学博士学位。1996年回北京大学任教。现任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讲授“中国政治与政府过程”、“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专题”、“公共政策分析” 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政治学、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