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哲学研究专家吴志建做客文学院畅谈“明明白白参点禅”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7日 作者:王丽丽 摄影/程海威
“禅是什么?禅是智慧;禅的人生是什么?禅的人生是智慧的人生……”
5月6日下午,禅宗哲学研究专家、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吴志建处长在文学院多功能报告厅和学子一起参禅论道,作了题为《明明白白参点禅》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院长欧阳友权主持,湖南省高管局的来宾和200余师生参加讲座。
首先,欧阳友权院长对吴志建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吴先生的研究方向及获得的荣誉。吴志建先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在场师生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禅宗哲学的内涵。
禅是修身养性之道
参禅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白“禅是什么”。禅宗哲学上对禅的定义有四层,即:冥想、四禅天、坐禅、禅定。吴志建先生基于自己的研究对此做了更加通俗易懂的阐释。他指出,禅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持戒、禅定、得慧即是修行三方面的努力。他认为,禅能提高人们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水平。
参禅重在禅悟
“禅不过是开明的机缘,悟才是最重要的”,吴先生以“释迦摩尼拈花微笑”的故事为例,指出参禅的实质即为禅悟。他引用马祖道一“磨砖成镜”的典故,向学生们阐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主要区别在于参悟的程度不同。他提出,禅悟分为三个阶段:一个人在修行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一个人在修行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一个人在开悟之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参禅即是与智慧的对话,吴先生智慧的话语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修行参悟需恒心与毅力
禅的人生是智慧的人生,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此种境界,“没有毅力则成不了气候”。为使现场学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吴先生列举了释迦摩尼佛祖和“苏轼与佛印大师对话”的故事,将“参禅悟道必须要持之以恒,要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决心”的道理娓娓道来。吴先生还鼓励在场观众,不必对参禅的艰辛产生畏惧。
禅与生活紧密相连
吴先生认为,禅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尽显禅的智慧和参禅的乐趣。当今社会已进入高科技时代,许多人在不断满足膨胀的物欲的同时,心灵上圣洁的莲花也开始凋谢,参禅也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吴先生看来,一些人把根本不存在的界限当成了实实在在的墙,阻碍了内心的修炼。他提出,把束缚自己的条条框框打破,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经过日积月累总会有收获。
放下人性丑恶 摆脱人生烦恼
“人生中的许多苦闷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根源于我们未找到产生困惑的原因:许多人内心深处很多东西放不下,例如虚荣、自私、自负……”,吴先生讲述了几个小故事并列举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等官员贪污腐败的情况深刻地讲出了这个道理。“善根太少,恶业太多;感念太少,贪念太多;理解太少,牢骚太多;付出太少,索取太多……为什么人性的丑陋不断上演?有些人做的没几分像人!”他说,希望更多的人学会宽容、忍让、尊重人、理解人,要做道德的模范,博爱的天使,让心中圣洁的莲花永不凋谢。
讲座最后,吴志建先生以禅的内涵与学子共勉。“禅所成就的,是一个有担当和有宽广胸襟的自我,是一个得机之先,见机而动的自我,是一个与万物为友的自我,是一颗平平常常的自在心”,他寄语现场师生:与人,与自然,与社会更加和谐的相处,世界便会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