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淀佐:矿物加工“长沙学派”的领头雁
来源:湖南科学技术协会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21日 作者:和玮
2006年2月,中国工程院组织多名专家远赴智利考察,在Escondida一家选矿厂参观期间,一位普通的选矿工程师对中国代表团成员说:“我早年曾经拜读过王淀佐先生的著作,很有收获,他很了不起!”作为国际著名的矿物加工专家,国际学术界称以王淀佐院士为首的研究团队为“长沙学派”,但凡提及到他,业内人士对他崇高的科学精神和杰出的科学贡献无不敬佩有加。
泡沫浮选应用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尚无系统的结构化学研究。传统的浮选药剂研究沿用的是“炒菜式”方法,就是把各种结构相似的化学品逐一试验,或混合组配试用,试验工作量巨大,并且常常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提高选矿效率,1961年毕业于原中南矿冶学院矿物加工系的王淀佐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地沉迷于这项研究。他在矿物加工工程学、表面及胶体化学、溶液化学、电化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进行了系统创新性研究。在浮选药剂结构—性能理论、浮选溶液化学、浮选电化学、细粒浮选领域成就卓著,在世界上创立了浮选分子药剂设计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浮选化学理论体系。他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为矿冶学术领域和我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已经成功地应用于生产实际,其中,“电位调控浮选技术”这一项成果已在全国25座矿山推广应用,不仅取得了24亿元的经济效益,而且预示着矿物浮选将由药剂浮选阶段向电位调控浮选阶段转变,成为二十一世纪矿物加工的主导技术。
1985年以来,王淀佐院士先后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连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级优秀著作教材奖3项,获中国专利3项。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藉院士,并提到他在矿物加工浮选理论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2002年再次当选中国工程院副院长。2006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全国第八届、九届、十届政协委员。
王淀佐院士著作甚丰,先后发表论文380多篇(本),主要代表著作有:《浮选剂作用原理与应用》、《矿物浮选与浮选剂》、《浮选溶液化学》、《冶金与选矿药剂分子设计》等。身为中南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王淀佐院士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桃李满天下,先后指导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国外访问学者66名,硕士生32名。目前,他们中相当多的都已经成为中国甚至世界一流的矿物加工专家:有的已经成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有的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还有的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王淀佐院士曾多次应邀赴美国、德国、瑞典、日本、加拿大、巴西等国讲学,出席国际会议,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为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做了卓越的贡献。2003年9月,在南非举办的第22届国际选矿大会上,由美国、加拿大等国代表团提议王淀佐院士作为主席主办的第24届国际选矿学术年会的申请报告获得了全体与会代表的一致通过,国际选矿的“奥林匹克”学术年会将于2008年首次落户中国,这是王淀佐院士为中国赢得的世界荣誉!
“三十六载伴楚江,春笋秋橘岁岁尝”。王淀佐在回忆在湖南的岁月时,百感交集地说:“我从22岁到长沙,直到58岁奉调回北京,算起来,在湖南学习工作生活了整整36年,一生的大好年华都是在湖南度过的。因此我的一个强烈愿望,是终生为湖南作事,为湖南人民服务,报答湖南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