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蝶——法学院的破茧之旅
来源:校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14日 作者:王建湘
2009年6月7日,由省人民政府、中国行为法学会、中南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的首届“法治政府·南岳论坛”在南岳衡山开讲,来自全国法学界的上百位专家学者就“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行政监管”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2010年4月16日,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的周强同志到中南大学主持召开《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起草座谈会,明确指示由中南大学法学院牵头来承担《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的立法研究工作,正式启动《规定》的起草工作。
2010年8月20日,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法学家罗豪才出席中南大学法学教育与学科建设座谈会,并为中南大学湖南服务型政府与法治研究中心揭牌。
2010年8月21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国行为法学会、中南大学主办的第二届“法治政府·南岳论坛”,上百名法学专家共议“服务型政府法治化”话题。
……
这一连串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极大影响的事件如此密集地出现,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与兴趣:中南大学法学院怎么突然爆发出如此大的力量?
“蛹”中思变
其实,两三年前的法学院在中南并不打眼。都说在工科与医学的强势张显下,中南大学的文科在弱势中更显微小。在那几年中南强劲发展的潮流中,法学院绝不是勇当潮头的那一个,也不是奔涌推进的那一个。在被学校的整体发展势头夹裹着前行的时候,它在坊间流传的却是“引进了一个法学院,又走了一个法学院”的故事。
1993年开办法律本科教育,2002年成立的法学院,虽然年轻,却绝对有理由在国家大力推行法治建设的大好环境中后来赶超。学院成立之初,也曾引进了一批人才,但是由于管理松散、待遇不好、学科建设没跟上,很多人觉得法学院没有发展前途,选择了离开。于是,在2005年前后,大批人才流失。人心不定,层层问题像蚕丝一样包裹住年轻的法学院,渐渐遮蔽了光线,“蛹”中的法学院怎么办?这是学校党政也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2005年,马跃如受命出任法学院党委书记。经过班子成员的努力,通过多种渠道逐渐改善和提高了教职工的待遇。“菜篮子”问题的解决,有力地稳定了学院的局面。同时,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发展问题也就急迫地提上了日程。
法学院接下来要怎么发展?如何在全国600多所法学院中显露头角?这成为2009年2月出任法学院院长的蒋建湘一直奋力思考的问题。且不说在全国数百家法学院中打响名头,光是在身处的湖南“熬出头”来就不容易。蒋建湘仔细地盘算了一下:在湖南省有法学院的4所高校中,1982年成立的湘潭大学法学院有二级博士点2个,2000年成立的湖南大学法学院有博士点1个,1996年成立的湖南师大法学院有博士点一个,而我们的博士点还是0。学科建设是龙头,在这一点上,我们就已经排在了最后了。如果法学院的发展还走传统的老路子,去和别人拼他们的优势,显然是不行的。法学院要想迅速发展起来,必须另辟蹊径,走特色发展之路。问题是——大家都在千方百计谋发展,我们的突破口在哪里?
经过几个月的调研与思考,蒋建湘找到了这个突破口:时任省长周强上任以来,一直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这不是法学发挥作用的大好时机吗?将法学院的研究与地方需求结合起来,不正是法学院取得发展的极好途径与机会吗?
丝丝入扣
法学院要发展,首先要突破的是自己织制的“茧子”。只有将层层缠绕的“丝”一根根剥离,才有可能找到“出口”。有规矩才成方圆。为此,院领导班子重新对学院的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工作定章建制,用规章将丝丝乱麻理顺,以制度来保障管理通畅。由此,法学院的工作面貌焕然一新,蓄势待发了。
如何改变法学院从前各自为政、自种自收、零散经营的研究局面,化整为零、拳聚力量?院领导班子提出:法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我们的研究一定要“落地”,不能在虚拟的理论世界中漂浮。“落地”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与地方需求结合,参与地方立法。
如何与地方需求结合,如何让地方政府接纳我们?中南大学的法学院不是全省最领先的,怎么让别人认可我们?学院对老师们提出了“整装亮相、主动出击”的策略:参加任何政府机关、机构的活动,一定要认真,认真准备,认真应对,既然以“专家”的身份出现就一定要“专”。不仅要以积极的状态处理“主动投来”的事件,而且要主动出击,向别人展示我们的能力与实力。
不仅如此,学院领导班子认为,一个学院的前途还在于后来人的培养,一个学院的希望在学生。所以,如何培养出一批批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法学人才,是学院必须认真对待的大事。
2009年新生开学典礼,法学院一改往年随意走程序的做法,将典礼放在校本部国际报告厅隆重举行。蒋建湘说,我们要用一种隆重的仪式让同学们从一进校就有庄严感、庄重感,这是一个法学学生对专业应有的态度。
为了让学生能尽早地参加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院先后与7家法院、8家律师事务所签署了合作协议,设立了15个法学实践教学基地。2009年12月6日,法学院与宁乡县人民法院签订合作协议。宁乡县人民法院将通过设立远程观摩法庭、在法学院“实验法庭”开庭审案等途径为学生提供法律实践教学。12月7日,实验法庭首次开庭,深受学生欢迎。
“蚕丝”是珍贵的材料,每一根“丝”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用途,丝丝相连,环环相扣,不仅可以“结茧”,更可以织就许多美好的图画。
破茧化蝶
事实证明,法学院的发展思路与突破点是正确的。近年来,法学院先后参与了《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湖南省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湖南省信访条例》、《湖南省信息公开条例》、《湖南省专利条例》、《长沙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研究、起草或论证工作。通过这些工作的接触,法学院与湖南省、长沙市的法制办等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们说:中南大学在工作中最认真,专家们所提出的方案、建议也是他们最需要的。
随着各种项目的到来,依项目而成立的研究团队也紧张运转起来。用项目来团结人,用事业来推动人。人的精气神的提升,使法学院聚拢了人气,也增长了生气。
在“蛹”中攒了一股气的法学院,寻到了出来的路,还有着更大的抱负。2009年9月,法学院联合学校商学院、政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相关学院以及湖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和实务部门,以“服务型政府法制化研究”为题、以湖南省服务型政府法制化建设为实践对象自主开展研究。由于课题切中社会实际,致力于湖南省服务型政府建设,引起周强省长高度关注。2010年4月1日,课题组《关于湖南省服务型政府法制化建设的初步建议》送呈省法制办公室并报周强省长,周省长当即指示由中南大学法学院牵头并与湖南省政府法制办公室联合成立法研究组,开展《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的立法研究。4月8日,课题组完成了《〈湖南省公共服务规定〉立法研究方案》,湖南省法制办再次表示高度认可,并就草案的具体框架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4月9日,成立了以周强省长为顾问,常务副校长黄健柏教授、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教授为组长的立法起草研究小组。4月11日,课题组完成了《〈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立法研究方案》并形成了《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基本立法框架。正是基于中南大学法学院扎实的工作和研究基础,4月16日,周强省长亲自到中南大学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课题组的汇报并正式启动《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的立法工作。
2010年6月,湖南省纪委决定在中南大学设立“湖南省预防腐败研究基地”。这又是一次肯定,也是一项新的任务的开端。
蒋建湘长舒了一口气:我一直牢记着来法学院时,高文兵书记和黄伯云校长对法学院提出的殷殷期待——一是抓好学科建设,争取博士点,二是在湖南省法治建设中拥有话语权。后面一点我们已有较大突破。博士点是法学院发展的一个瓶颈,也是至关点,我们将继续不懈努力。
沉伏于寂静中的“蛹”其实有着坚实的梦,在黑暗中努力蕴蓄着生命的再生。破茧成蝶是一次生命的幻化,也是新生命的开始。
初秋的早晨,新兴的长沙城笼罩在迷蒙的雾霭中,在朝阳的光亮下,一点点明晰起来。一座城市的崛起绝不只是显现钢筋水泥的轮廓,它更需要制度来规范行为,需要法制来推进文明。“法治湖南”为人们提出了一个美好愿景,也为法学和法学学者们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天高,路阔。也许有一天,翩飞的蝶会变成翱翔的鹰。